menu

唱词

〔释义〕 唱词,在戏曲里也叫曲词,是戏曲或歌剧里的主体部分。剧中每个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对事物的认识和态度,行动的目的和意向,都可以通过唱词表现出来,同时,唱词还可以叙事和写景。

唱词具有抒情性和音乐性两个特点。所谓抒情性,是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主,或直抒胸臆,或叙事寓情,或因景生情。人物所唱的每一句词、曲,都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所谓音乐性,是指唱词必须是诗的语言,有节奏,有韵律,铿锵入耳,疾缓有致。但戏剧唱词又不能脱离剧情追求独立的诗意,而必须将人物置于戏剧冲突之中,由特定情境触动,唱出他们发自内心的声音,使剧情和人情紧密结合,产生感人肺腑的艺术力量。

〔示例〕 (元)高则诚:《琵琶记》

剧中写蔡伯喈入京赶考之后,故乡连年灾荒严重,妻子赵五娘独立维持一家人生活。她为了把米饭供给公婆吃,自己躲起来偷偷吞咽糠秕,反而遭到公婆的怀疑和误解,她真是苦不堪言,在第二十一出“糟糠自餍”中唱道:

〔山坡羊〕 〔旦上〕乱荒荒不丰稔的年岁,远迢迢不回来的夫婿。急煎煎不耐烦的二亲,软怯怯不济事的孤身体。苦,衣尽典,寸丝不挂体。几番拼死了奴身己,争奈没主公婆谁看取?〔合〕思之,虚飘飘命怎期?难捱,实丕丕灾共危?〔前腔〕滴溜溜难穷尽的珠泪,乱纷纷难宽解的愁绪。骨崖崖难扶持的病身,战兢兢难捱过的时和岁。这糠,我待不吃你呵,教奴怎忍饥?我待吃你呵,教奴怎生吃?思量起来,不如奴先死,图得不知他亲死时。〔合前〕奴家早上安排些饭与公婆吃,岂不欲买些鲜莱,争奈无钱可买。不想婆婆抵死埋怨,只道奴家背地自吃了什么东西。不知奴家吃的是米膜糠秕,又不敢教他知道。便做他埋怨杀我,我也不分说。苦!这糠秕怎的吃得下。〔吃吐介〕〔孝顺歌〕呕得我肝肠痛,珠泪垂,喉咙尚兀自牢嘎住。糠哪!你遭砻被春杵,筛你簸扬你,吃尽控持。好似奴家身狼狈,千辛万苦皆经历。苦人吃着苦味,两苦相逢,可知道欲吞不去。〔外、净潜上探觑介〕

〔前腔〕〔旦〕糠和米,本是相依倚,被簸扬作两处飞。一贱与一贵,好似奴家与夫婿,终无见期。丈夫,你便是米呵,米在他方没寻处。奴家恰便是糠呵,怎的把糠来救得人饥馁?好似儿夫出去,怎的教奴,供膳得公婆甘旨?〔外、净潜下介〕〔前腔〕思量我生无益,死又值甚的!不如忍饥死了为怨鬼。只一件,公婆老年纪,靠奴家相依倚,只得苟活片时。片时苟活虽容易,到底日久也难相聚。漫把糠来相比,这糠呵,尚兀自有人吃,奴家的骨头,知他埋在何处?……

〔简析〕 开头四个排比句用四个“不”字,唱出了赵五娘的困难处境:社会饥荒动乱;家里丈夫远离不归;身边双亲生活难熬;自己软弱难支重负。在封建时代,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妇女,想死又担心公婆无人照顾,真是思绪万千,愁苦万端。于是,“前腔”又是四个排比句,用四个“难”字,唱出了赵五娘的痛苦无比深切:悲痛难尽,忧愁难解,病体难支,岁月难捱。更可悲的是,在她作出巨大自我牺牲时,不但得不到理解,反而遭到埋怨。因此,后面“孝顺歌”和“前腔”二首曲子,极力刻画她受尽折磨、肝肠寸断的心情:把自己比作糠,“糠舂杵,被簸扬”,喻指自己受折磨、被遗弃;又将丈夫比作米,米贵糠贱,两处分飞,使自己遭此永难相聚的悲惨命运。赵五娘思前想后陷入重重矛盾之中,她与困苦环境的矛盾、与丈夫的矛盾、与公婆的矛盾、与自身内心的矛盾等等,构成了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她的这几段唱词正是随着戏剧冲突的进展而唱出,感情时起时伏,如泣如诉,将“难”与“苦”的情怀抒发得淋漓尽致,从中形象地揭示了她勇挑重担的坚强性格和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这几段唱词,有排比,用叠字,作比喻,合韵律,造成了层层递进、断续绵缓的节奏,深刻地表达了赵五娘悲痛难抑的胸怀,给人一种回肠荡气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