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直接议论

〔释义〕 报告文学议论手法之一。报告文学作者在叙事写人的过程中,往往直接出面对所写的人物、事件发表评论。或阐明意义,或指出问题;或赞扬,或抨击;或作结论,或下断语,这种向读者直接报告、说明作者的观点,对生活直接作出评判的议论即是报告文学直接议论的方法。

直接议论常常采取以下三种具体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先议后叙。即在报告文学的开头,“立片言以居要”,针对所要报告的内容,先提纲挈领地发一番议论,然后再叙述事情。第二种方法是先叙后议。即在叙述一件或几件事情之后,针对所叙述的事实发表议论,它一般在文章的中间或者在文章的结尾。第三种方法是夹叙夹议。即边描述边议论,在叙述、描写人物、事件的过程中随时穿插议论。

直接议论是报告文学政论性或鼓动性的集中体现。正如苏联报告文学家波列伏依说:“特写作家时常对自己所描绘的事件作出直接的评价,……他们政论式地揭示了特写的思想,并强调了它的意义。……它和其它文学体裁的不同之点,是在于它是根据具体的事实,含有政论文章和研究性论文的成份。”(《论报纸的特写》)读者正是从这真实的人物、事件和直接的议论中,直接认识人物的思想和事实的意义,透彻地了解作者的倾向和态度,从而受到教育和鼓舞。如果报告文学家面对生活的真实状况而不发议论,那么,报告文学就会丧失它作为时代最敏锐的感应神经和轻骑兵的战斗作用。

〔示例〕 李延国:《在这片国土上》

……

我毕竟看到了民族精神!在创伤和噩梦中振奋起来的民族精神!

它在哪里?它就在总书记那敏捷的笔锋中,在市长那神秘的墨镜后面,在将军那残手托着的锹柄上,在贾颖民那飞旋的钻机中,在武海学那挖掘的姿态中,在老华侨那火热的信笺中,在南团汀人那深沉的跪拜中,在严拴海那沉重的吊罐中,在音乐家那不尽的旋律中……

有什么理由不相信我们自己的力量呢?当那无数的蓝眼睛、黄眼睛、黑眼睛、褐色的眼睛对这一切发生惊讶的时候。“引滦精神”潜藏在960万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国土上,十亿中华儿女是开掘不尽的智慧和力量的宝藏。

是党的三中全会开发了这片土地和宝藏,这被热血和汗水浸润过的土地,一定会开放出鲜艳的希望之花!因为它有——伟大的人民,伟大的军队,伟大的党!

希望就在这片国土上!

希望就在我们自己身上!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简析〕 这直接议论性的结尾,是作者对全篇作品直抒胸臆的高度概括。作者在“全景”式的框架里抒写了“华夏后裔在共产党人的带领下,以无与伦比的创造精神,完成了一个世所瞩目的水利工程”。“从党的总书记到普通士兵,从工程总指挥到搬迁社员组成的壮阔动人的‘背纤图’”中,作者看到了一群威武不屈的英雄身影挺立在地平线上,挺立在这片历史悠久而充满苦难的国土上,他们的身上都带着种种历史的伤痕、他们的脚上都带着昨天的泥泞,但他们昂扬地走在前进的路上。滚滚的滦河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新时期的英雄群像,映出了一个崛起的时代。作者以满腔的激情歌颂他们,用直接的议论来高度评价他们——这是时代精神之光;这是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的延伸;这是中国希望之所在。

这种直接议论性的结尾,深刻揭示了事件本身的意义,深化了作品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