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人是写作的主体。主体的感觉器官接受来自客观事物的各种刺激后,所产生的与客体相应的心理活动,就是感受。感受是主客观结合的产物,是写作的重要基础。没有作者亲眼所见或亲身经历过的感受积累,就不可能写出富有感染力的作品。报告文学作者所报告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则更需要深入到现实生活当中,去体验、观察、了解和积累,使之产生强烈的、深刻的、细腻的直接感受,再由此产生出创作的冲动,写出情感丰富人物性格饱满的好作品来。
多觉感受调动是指报告文学作者把通过眼、耳、口、手、肤等多种感觉器官获得的多种感受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人物刻画和人物活动的描写中。它是感受的丰富性的体现。只有调动起多觉感受从事写作,才能使作品人物达到活龙活现、立体可感的真实性程度。
多觉感受调动的途径是深入采访,用心灵去感应人物和生活。具体方法是把感觉器官全部调动起来“协同作战”。在腿脚要勤于跑的前提下,做到嘴要善于问,耳要全面听,眼要亲自看,手要注意记,脑要用心想。这是调动多觉感受的六个环节,是缺一不可的。作家理由认为,报告文学的写作是“六分跑,三分想,到落笔时也许只剩下一分的工夫”。这可以作为对多觉感受调动的途径和方法的高度概括。
〔示例〕 鲁光:《中国姑娘》(从略)
〔简析〕 《中国姑娘》发表后,女排姑娘对作者说:“你写的就是我们。”一句读后感,包含着作者多么艰辛的劳动啊!鲁光在写这篇报告文学之前,与女排朝夕相处二十多天,他完全进入角色了。他亲身感受到女排姑娘忘我的拼搏精神和对排球事业的痴情;亲眼目睹并参加了女排艰苦的场上训练,“她们没有几个不练得掉眼泪的,有时练得当场躺在地上哭”,而她们的回答是:“心甘情愿的。”作者被深深地感动了,他的“多觉感受”不断积淀、不断延伸,终于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他说:“为了夺取世界冠军,我国一代一代的女排队员,就是这样艰苦奋斗了三十来年。……我激动了,产生了一种想把自己知道的一切告诉人们的强烈愿望。”
在具体写作时,作者调动起自己丰富的多觉感受,从大量亲身感受到的素材中,忍痛割爱,筛选了几遍之后,才将自己的多觉感受融入各种文学表现手段中,逼真地刻画出女排的英雄群像。作者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跟她们朝夕相处一段时间,是太有必要了。……在深入生活时,最根本的是观察人,了解人,熟悉人,熟悉每一个写作对象的性格、脾气、思想。”正是在深入体察人物的过程中,作者才产生了自己的多觉感受,并调动了自己的多觉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