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侧笔展示是报告文学描写手法之一。包含两方面意义。其一,特指写作中在平均使用力量的笔墨当中有所侧重的笔墨。“侧笔”与“平笔”往往并提连用,有“平起侧接”、“上平下侧”等说法。在以记述事件为主要内容的全景式报告文学作品中,往往要涉及众多的人物。作者在表现人物或人物活动的场景全貌时,不可能详尽地展示各个人物的生活风貌和性格特征。这时,作者便可采用侧笔展示的手法,在对人物和与人物相关的事件进行概括展示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地对主要人物和与主要人物相关的活动进行具体生动的展示,以突出重点,使作品主题集中、明确,表现对象具体化。概括展示与侧笔展示相结合,体现了叙述描写中“面”和“点”的关系。面和点的结合,可使作品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其二,特指侧面描写或虚写。这里的侧笔展示,与正面展示对言,作者不直接描写和表现所报告的对象,而是通过其他人物、事物的描写来烘托、暗示所要报告的对象即通过乙事物的描写,从侧面来表现甲事物。常见的侧笔展示即侧面描写,有如下几种:一种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评论或反映来描写表现所要报告的对象;另一种是从他人的目光、神态、行为表现中折光反射所要报告的对象;还有一种是通过描写有关的环境景物来烘托所要报告的对象。侧笔展示没有“正面展示”的直观性、确定性,但往往能以少胜多,以有限写无限,便于调动读者的想象,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值得注意的是,侧面展示一般不能孤立存在,而常常是与正面展示结合运用。
〔示例〕 李延国:《在这片国土上》第三章《安得猛士兮》 祖国啊,给我一根纤绳吧,给我一根纤绳吧…… 战士的塑像
……
——战士王志民,19岁。正当他打点行装,待命奔赴工地的时候,宜兴老家传来噩耗:“母因车祸病危见电速回!”他擦擦眼泪,掖起了电报,把入伍后攒下的50元钱寄回了家,一声不吭地随部队进入了引滦工地,并第一个报名要当风钻手。他对连长说:“如果不是眼下政策好,我当不了兵!”——他的家庭出身是地主。三中全会以后才当上“新社员”。
不幸,他牺牲了。脱轨的轱辘马碾过他的身体,一句话也没有留下。
他牺牲了,做为一个“新社员”,在报效祖国的第一年里,就倒在了沉沉的隧洞里,他身子弓屈着,手臂向前伸着,像在拉着一根长长的纤绳!
他的父亲从老家赶来了,这个饱经风霜的老实农民,用松枝一样粗糙的大手,抚摸着儿子的骨灰盒,压低了声音,对部队首长说:“孩子是为天津人民死的,死的值得,我没有别的要求,只求能在他的名下写两个字——烈士。”
对于付出了爱子的老人来说,这个要求并不高。也许老人是为了要一个为国捐躯的光荣,也许是为了洗去儿子幼年时作为“地主崽子”蒙受过的屈辱。
部队领导告诉他,政策有规定,和平建设中牺牲的,不能评烈士,并拿出文件给老人看。老人擦擦眼角说:“政策既然这样规定,那就听政策的,现在的政策好啊!我放心。”
老人摸摸儿子的骨灰盒,做了永久的诀别。
天津七百万人民并没有忘记这个农民的儿子。他们请了最好的雕塑师,在引水隧洞不远的山峰上,塑起了一座十一米高的花岗岩战士雕像,他身坡雨衣,臂下夹着风钻和安全帽,高挺胸膛凝望着远方,那就是王志民和在这里倒下的十一名战友凝固了的生命……
〔简析〕 这篇报告文学,以宏伟的气势展现了天津引滦工程的全景。表现了在四化建设中振奋起来的民族精神。作者在涉及千百万人参加的伟大工程的广阔全景下,侧笔展示了数十个身份不同、个性迥异的引滦战士的生动形象,讲述了一桩桩扣人心弦的故事。作者在展示工地上牺牲的同志中,用笔墨最多的一位是“新社员”出身的战士王志民。
作者在“战士的塑像”一节中,首先用平笔概括展示了王志民所在的八连一百多名官兵接受打风钻的艰险任务后,如同“是一群英武的雕像”,用生命和热血写下了“共同的名字——大禹的子孙、引滦的战士!”紧接着,便侧笔展示了王志民在内的两名战士为国流血和为国捐躯的崇高形象。这种没有闪光语言,没有过份渲染的朴实的侧笔展示,却使人物身上带着本时代先进思想和时代变革的印记,产生了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