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细节强调是报告文学艺术的强调手段之一。对于任何样式的文学作品来说,都强调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细节是构成艺术整体的基本单位和不可缺少的要素。任何伟大的主题,任何动人的情节,任何成功的形象,都必须靠一定的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体现。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是深化主题,丰富情节,使人物性格典型化,增强作品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缺乏细节描写的作品,往往会千枯无味,形象模糊,不能真实生动地反映现实,如同一部电影,只有远镜头,而没有特写镜头,观众像是远处观山、雾中看花,只能留下朦朦胧胧的印象。
对于报告文学来说,细节强调的作用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因为报告文学受真实素材的局限,很难有十分曲折十分完整的故事情节,它又不能像小说那样可以借助于虚构,去丰富它,完善它,也不能改造原有的情节,而只能忠实于生活的本来面目。所以,报告文学的创作就特别需要靠比较精采的细节去弥补它的先天不足,靠借助细节来刻画人物,从这里说,细节强调的作用和地位就变得突出和上升了。
报告文学中运用“细节强调”的手段,一要注意把细节本身的价值意义通过深入的发掘把它强调出来;二要注意把细节本身的内容通过重点描绘把它强调出来。只有这样,细节强调这种最经济的艺术手段才能真正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正如理由所说:“题材越是重大,过程越是繁琐,素材越是庞杂,……作者越要借助于细节的描写,去寻找化繁为简的过程。往往一个重大的事件,有几个细节就可以把它表现得很深刻,很生动。”(《漫谈报告文学的写作》)
〔示例〕 李延国:《中国农民大趋势》
……
那一年,妈妈抓了六只鸡雏,正好我们是兄妹六个,忘记了是谁引的头,把六只鸡按姊妹名字编了号。长得最大的一只就是我。
这些毛绒绒的小生命给家里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欢乐。它们一刻也不停地叫着,啄着食,有时还忽闪着小小的翅膀互相追逐着,可爱极了。有一天,六只小鸡忽然少了一只,后来发现,“我”被踩死了,小身子怪可怜地蜷缩在夹道里。
妈妈发火了,那不仅是因为三、四角钱才能买那么一只鸡雏,还因为无疑是一只纯粹的母鸡。
妈妈逐个审问我们,兄妹们都尽快表白无辜,害怕妈妈闪电般的笤帚疙瘩落到身上。
“它还会自己碰死吗?”妈妈火气更大了。这时她才忽然发现,少了我的小弟弟。
“小壮子呢?”一切怀疑都集中到这个年仅三岁的小弟弟身上了。“是他惹了祸去躲起来了!”这顿揍是少不了的,他踩死了一只多好的小母鸡呀!
太阳偏西,仍不见小弟弟的踪影。妈妈几乎要急出眼泪。她的“价值观”发生了逆转。
做晚饭的时候,妹妹到厢屋去抱草,她推开门扇,忽然看到门下露出一双冻得通红的小脚丫——
小弟弟在那里站了整整一天!他听到了所有的训斥、寻找、呼喊。
那不仅仅是为了逃脱那一顿笤帚疙瘩,也为了小童心的尊严……
〔简析〕 作者在这篇作品中,是用全景镜头对准胶东的农村和农民,去写改革以及改革中的阵痛和各种观念的变化,并用历史——褪色的画来对照,揭示中国农民在历史中“今天”这一瞬间里的姿态和发展的趋势,为今天的中国农民造像,为农村的改革造像。因此这一细节所包容的含量是极其丰富的。
首先,作品注意把细节本身的内容通过生动的描写把它强调出来,它裹着一团凄婉之情,读了令人压抑感防。其次,作品注意把细节本身的价值意义通过深入的发掘把它强调出来,使人看到这个细节是那个时代的特有“产物”,带着农村贫困时代的鲜明特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念,以及贫穷对于童心的摧残和由此产生的童心的尊严等。这一切将会转化为改变贫困的动力。这个细节与今天突变的农村现实作映照,表现了今天农村变化之巨,歌颂了党的农村新经济政策。总之,这一细节,含着动人的情,晓喻的理,吸引人读下去的魅力,给予读者的暗示和启迪是多向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