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把点面线结合起来,进行记叙和描写的方法,是写作中常用的结构和表现手法之一。一篇报告文学作品的内容也是由点、面、线三个有机部分组成。
所谓“点”,即是作品中对人物、事物、场面的重点部分的刻画、细线条的描绘,是表现主题的重头材料,一般都把它放在最显著的部位。
所谓“面”,即是作品中对人物、事件、场面的全貌描写、粗线条的勾勒,是全篇的背景材料。“点”、“面”体现了事物整体和局部,一般和个别的辩证统一关系。一部作品,既有全局,又有重点,既有全景的鸟瞰,又有细部的特写,才能给读者全面具体、鲜明形象的感觉。
所谓“线”,即是把“点”和“面”的材料贯串连接起来的线索。没有“线”,材料就会七零八落,形不成完整的统一体。
点面线有机结合,会使行文富于变化,画面流转有致,情节开阔跌宕,增加了作品的艺术美。在具体写作中,可先“点”后“面”,亦可先“面”后“点”,或“面”、“点”穿插。如何确定“面”,选择哪一“点”,采用什么“线”,要根据题材本身的内部关系和表情达意的需要而确定。
〔示例〕 魏巍:《依依惜别的深情》
……
朝鲜人民的深情厚意,就是这样叫人终生难忘。温井里有一个瞎老妈妈,自她的女儿被日本人抢走,她的一双眼睛,就被那年年月月的泪水沤瞎了。当二十几个战士去向她告别的时候,老妈妈动情地说:“你们在这儿住了几年我也没看见过你们的模样儿。你们帮我修好了房子,我也看不见修房子的是谁。天哪,要是叫我的眼睛睁开,看你们一眼,就是立刻死了我也甘心!”她拍拍自己的心,又摸摸战士们的胸口:“孩子,我看不见你们,让我摸摸你们吧!”说过,她把二十几个战士,从头到脚都摸了一遍。
……
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离情来临了。行李装上了汽车。大车套上了骡马。大炮着好了炮衣。营门上已经换上了人民军的哨兵。战士们最后一次扫净了院子,挑满了水缸,拍一拍身上的尘土,打好了行囊。
这一夜,有多少朝鲜人家没有合眼,有多少人家午夜三点就亮起了灯,他们再一次整理好花束,把礼物放进竹篮,坐等着集合号就要响起的拂晓。拂晓,这是深秋的拂晓呵,可是人们已经走出来了,穿着单薄的衣裳走出来了。老人们戴着高高的乌纱帽。妇女们顶着竹篮。背着孩子。人们都拿着枫叶。就是背上的孩子,小手里也拿着枫叶。他们站在大路边,站在寒气袭人的晓风中。……
〔简析〕 由衷地歌颂用鲜血凝成的中朝两国友谊的篇章《依依惜别的深情》,是一篇巧用材料,把点、面、线结合起来的典范作品。全文使用了大大小小近三十个材料,但毫无杂乱之感。它先用概括的材料描写“面”,再用具体的材料细细地描写“点”,然后又是概括描写“面”,具体描写“点”,周而复始,错落相间,很有内在的节奏和韵律感。
作品的第二部分写朝鲜父老乡亲在志愿军离别前夕的惜别情景。瞎妈妈临别前抚摸战士的近镜头,就是“点”上材料之一。通过这一细腻展开的激动人心的描写,一位对中国志愿军战士怀有深情厚谊的朝鲜父老的形象,便活生生地留在人们的脑海里。在下面展开的集体送别场面的描写是“点”上的材料之一。那一户户朝鲜人家的送行,都是生动的活材料,但在作者尽力压缩的笔墨下,使它变成一幅幅精炼的背景画面,那抒情味甚浓的笔调,把惜别时的气氛、场面逼真地再现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作品深刻的主题。全文用一条感情的线索,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先总写惜别的背景和情绪,再分写中朝双方的动人事迹,最后总写惜别的场面,使全文布局匀称、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