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就是文章的体裁、样式。由于社会功用、表现形式等方面的不同,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文体对文章的体式、技法(包括选材、立意、布局、表达、语言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要求。比如,文学作品要以情动人,在语言使用上就要求形象性、抒情性和音乐性;议论说理的文章,应当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要以理服人,它的语言讲究科学性、逻辑性;应用型的文章,要从实用出发,要求语言具有准确性、简明性等等。
文体感即是指作者对各种文体的分类,以及各种文体的特点、要求的了解、感受、把握和驾驭。文体感对于文章体裁的辨析——选择——确定及按照特定文体的要求写作的全过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具有文体感才能在写作之先“正其体制”,才能在写作之后“不失体裁”。
文体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文体的写法也不可能固定不变的,所以,对各种文体基本精神、原则要求的基本把握,应和创造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作到既“不失体制”而又不被“体制”束缚。
著名作家孙犁对小说这一文体的特点和要求有着准确而敏感的把握,在其小说《自洋淀》中表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笔随心转无不中节的驾驭能力: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席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子?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
白洋淀苇地的面积和苇席的数目这个问题在有关的报告,说明文和议论文中,是必须用精确的数字表述的。
上面引述的这段文字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描写、比喻和夸张使读者感受到“白洋淀拥有广阔的苇地和不可胜数的苇席”的文意。文中多次使用描写句,修饰性的定语、状语出现的频率极高。作者运用朴素而又醇厚的语言,多层次多方位地铺陈、渲染使读者从中得到具体而亲切的印象、清新美好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