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立体感

立体感本来是指通过某种手段显示出物体和所处空间的实象,给人以真切的感受。

语言的立体感是指作家、诗人运用具有“造型功能”的语言,反映社会生活所产生的艺术效果——造成立体的时间、空间、立体的影象、立体的声音、立体的色彩,多层次全方位的思想、感情、意识的流动等,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著名文学大师茅盾的散文《香市》中描写香市的一段文字具有立体感:

于是“香市”中主要的节目无非是“吃”和“玩”。临时的茶棚,戏法场,“弄缸弄甏,走绳索,三上吊”的武技班,老虎,矮子,提线戏,髦儿戏,西洋镜——将社庙前五六十亩地的大广场挤得满满的。庙里的主人公是百草梨膏糖,花纸,各式各样泥的纸的金属的玩具,灿如繁星的“烛山”,熏得眼睛流泪的檀香烟,木拜垫上成排的磕头者。庙里庙外,人声和锣鼓声,还有孩子们,手里的小喇叭,哨子的声音,混合成一片骚音,三里路外也听得见。

作者用字不多但笔笔传神,为我们描摹了“幼时所见”的“香市”景象。作者循着赶“香市”人的脚步的推移,采用分述法,有步骤、有层次地描绘了“香市”的场景。对社庙前大广场诸家杂艺并没有精雕细镂,只是运用并列法将其一点出,但却像走马灯一样把诸般艺技一一尽呈现于人们眼前,给人以方位感,格局感和立体感。接着作者的艺术描写由外景转向内景:琳琅满目的货物,“烛山”、“檀香烟”、“木拜垫上”“成排地磕头”的善男信女。笔笔绘形绘声的白描既反映了庙会景物的特点,又写出了儿童独具的心理感受。

最后作者采取综述法,选取“香市”各种喧嚣的声响,以总括“香市”庙堂内外的热烈繁闹的景象,使读者如闻“立体声”,如置身于“香市”之中,受到强烈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