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寓议于叙

〔释义〕 新闻,是有倾向性的。它常常体现一定的阶级、阶层和政治集团的意愿,引导社会舆论。然而,众多新闻的倾向性并不表现为直接的议论和阐发,而是用叙述事实来发表意见,即把作者的观点、认识寓于事实的客观叙述之中。从文字上看,新闻的作者只是在客观地、忠实地叙述某一事实,只是在提供信息,没有发表什么意见,未对报道对象展开议论,而实际上作者写作时在选择什么样的事实和怎样叙述事实方面却有意识地贯注着和表述着一定的观点,反映着一定的立场。

这一点,即使是标榜新闻“客观性原则”的西方新闻理论,在强调“客观”“公正”的同时也依然是很强调倾向性的。他们的新闻法规,他们的新闻活动,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做到不偏不倚、纯客观地报道,只不过是以更为巧妙的手法来体现自己的政治倾向罢了。因此,对他们来说“客观”只是其新闻的形式,倾向才是其新闻的实质。

我们主张新闻工作要坚持新闻的客观性,同时公开承认和贯彻新闻的倾向性。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活动中尊重客观事实,如实地反映事实的本来面目,不能为了强调自己的政治倾向就主观随意地歪曲事实,也不能以个人的好恶而任意渲染、夸大或缩小事实。同时也不提倡对复杂的客观事物采取“自然主义”的办法进行报道,而应在事实的选择中,在细节的畸轻畸重中,在遣词用语中渗透我们的思想观点、态度看法。

新闻实践正是这样,愈是高明的记者,就愈是善于用客观地叙述事实的办法“无形”地宣传自己的观点,使接受新闻事实的读者自然而然地同时接受隐含在事实中的观点。

新闻的倾向性、应该寄寓在事实之中,表现在有倾向地选择素材,将议——政治观点,寓寄、隐蔽在叙——生动细节的选择、描述之中。

〔示例一〕 《“杨大胆”卖鱼一斤少赚六角》(1985年6月7日《中国青年报》)

山东曹县目前鲜鱼的售价维持在每斤一元四角左右。而养鱼大户杨来柱每斤鲜鱼仅卖八角。截止今年5月,他所生产的鱼已有10万余斤按照这一价格投放市场,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

杨来柱的这一举动,对于调节市场,平抑物价起了很好作用。有段时间,市场鱼价从每斤一元三四角升到一元七八角,直到两元以上。但在他的鱼以每斤八角大量出售以后,市场价格骤跌,先是恢复到日常价一元四角左右,后来降到一元。有些商贩曾经找到塘上要求大量“批发”,企图坐地转手加价倒卖,遭到来柱拒绝。

〔简析〕 我国实行经济改革以来,随着市场价格(主要是农副水产品的价格)的放开,极少数个体户为了多赚钱,不顾广大群众实际生活状况,欺行霸市,哄抬物价,坑害顾客,牟取暴利,致使不少群众认为他们形象不佳,唯利是图。这则报道以具有鲜明特色的典型事实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个体户并不都是金钱的奴隶,他们中的主流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支可靠力量,他们当中的许许多多的人合理经营,薄利多销,靠勤劳致富,于国于民颇多贡献,他们的形象同样光彩夺目,是值得人们尊重的。

〔示例二〕 《经济学家赶集》(1980年4月25日《市场报》)

3月4日下午,经济学家薛暮桥到北京北太平庄农副产品市场赶集。

这位75岁高龄的老人,兴致勃勃地挤进人群,东瞧西看,问这问那。见到卖鲜鱼的,便问是怎么运进城来的。有几个顾客正和卖主讨价还价,最后达成协议:一元二角一斤。薛暮桥同志高兴地说:“好,我也买一条。”卖鱼的拣了一条又大又肥的活胖头鱼,一称,五斤重。薛暮桥一边付钱,一边说:“看来还是两个市场好。”买完鱼,又买了一条擀面杖。这时,有个老头在叫卖挖耳勺。他赶忙过去花3分钱买下一个,说:“我很早就想买这么个小东西,总买不着,今天算是盼着了。”

赶完集,来到市场管理所。薛暮桥对管理所同志说:“这样的市场多开辟几个、分散一些就更方便了,是不是可以让那些较富裕的社队自己投资建市场呢?”管理所同志说,也有个别人搞投机倒把。他说:“我看要进行教育,做到公买公卖。我们以国营市场为主,农贸市场作为补充,提倡社队集体卖货,也保留少数商贩。”

〔简析〕 这篇报道生动、具体地描述了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来到北京北太平庄农贸市场“挤进人群”、“东瞧西看”、“问这问那”、买活胖头鱼、擀面杖、挖耳勺的情景和这里繁荣热闹的景象。虽说文中没有一句议论,却使读者一眼就能看出,作者意在反映和肯定农副市场对国营经济的补充作用,揭示了城郊开办农贸市场的重大意义,讴歌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搞活经济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