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新闻背景阐述新闻事实发生的具体条件和独特原因,帮助读者了解新闻人物必要的经历、社会关系及相关情况,使读者明白有关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接受新闻事实的意义和价值。
背景材料通常都穿插在消息的主体中,有时也可在导语中出现,无固定位置。它可以单独写成一段,作一次交代,也可分散穿插,多次交代。
新闻背景的种类,有的新闻论著把它归为:人物背景、事物背景、历史背景、地理背景四类,但更多的新闻写作著述把新闻背景分为对比性、说明性、注释性三大类。
对比性背景材料是指对新闻人物或事件进行正反、左右、令昔的对比。在比较中突出人物和事件的重要意义或阐明一定主题,表明某种观点。对比性材料通常有:一、纵向对比,即按事物发展、人物成长过程中今昔或前后情况加以比较。二、横向对比,即新闻事实发生时与周围情况的比较。如左右对比、正反对比。三、纵横结合对比,即指既有先后情况的对比,又有同时发生情况的对比。
说明性背景材料是指与所报道的主要新闻事实有关的政治背景、地理环境、历史演变、思想状况、物质条件、前期情况等附属材料。它主要说明事物的特点、性质、形状以及出现的原因、条件、环境,帮助读者了解新闻本体,认识其意义。说明性背景材料一般包括:历史背景、地理背景、人物背景、事物背景等。
注释性背景材料是指对新闻事实进行注释和评注的材料。它主要是对新闻中出现的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解释。目的是为了读者看得明白,利于接受。它包括新闻人物的出身、经历、性格特点、产品的特色、性能、古怪新奇的趣闻以及专业名词术语、技术性较强的知识和冷僻名词的解释。
新闻中交代背景材料应注意:一、背景材料是新闻的从属部分,对新闻事实只起补充、说明、衬托作用,写作时要适当,不要喧宾夺主。二、背景材料一定要紧扣新闻主题,要少而精、少而明,能很好地说明或突出主题意义。三、背景材料在消息中要灵活穿插,自然得体,力求生动活泼。
〔示例一〕 1957年2月23日《人民日报》报道《上海严寒》导语之后有这样一段背景材料:
“前天一夜风雪,昨夜八百童尸。”这是诗人臧克家1947年2月在上海写的诗篇《生命的零度》中开头的两句。这几天要比十年前冷得多,但据上海市民政局调查,到目前并没有发现冻死的人。民政局已布置各区加强对生活困难的居民特别是孤苦无依的老人的救济工作。为了避免寒冷影响儿童的健康,上海市教育局已将全市幼儿园的开学日期延至18日。
〔简析〕 这一段对比性背景材料,使新闻所陈述的事实更加具体明确了。深化了消息的主题,说明了两种社会、两种制度的不同,给人以教育。如果没有对比,新闻的价值和意义就难以为一般的读者所领会,也不会显得如此突出。
〔示例二〕 《中原我军占领南阳》(1948年11月5日新华社电)
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在过去一年中,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崇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
〔简析〕 这些历史背景和现实背景材料十分清楚地由远而近,从古至今地说明南阳战略地位的重要,突出了我军解放南阳在政治、军事上的重大意义。
〔示例三〕 《北京日报》简讯《金丝小枣增产》
其中关于金丝小枣有这样一段注释:
密云小枣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以核小、皮薄、肉厚、糖份大和无虫蛀而受到国内外市场的一致欢迎。熟果掰开以后,还能拉出二寸左右的金黄色的粘丝。故名“金丝小枣”。
〔简析〕 这段注释必要而适当。通过介绍,突出了金丝小枣的优点,有效地提高了这则新闻的价值,使读者不仅获得新闻信息而且获得有关知识。
表述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