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拖延性导语又称延缓性导语、间接性导语。是针对直接性导语而言。它是指新闻事实的最关键、最重要的部分不出现在消息的开头,而是先描述与新闻事实相关的现场情况或环境气氛,然后才交代新闻事实,这种导语就是拖延性导语。这种导语常在时间性不强的“软”消息和特写式新闻等报道里使用,或用来处理迟发性新闻稿件。
拖延性导语的风格同直接性导语迥然不同,作者在消息的开头并不急于把新闻事实的意义或结论揭示出来,而是先写一些“潜台词”,故意拖延关键内容的出现。它或者强调事件的一段过程,或者用一个故事、一段情节开头,或者引用报道对象的某些话语来描述一种场景,造成一种气氛,由此一步步展开新闻事实的主要内容。这种导语尽管用于较迟报道,但由于写法迂回、生动、新鲜,读后给人以舒展、轻松和缓和之感,所以同样能够赢得读者的兴趣。
拖延性导语的主要优点在于能够寻找到一个便于叙述的新闻角度,使迟发的报道仍然具有新鲜的味道,而且具有更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晚报、周刊等常需采用拖延性导语。
〔示例〕 1975年2月2日,美驻联合国大使莫伊尼汉辞职,日报和通讯社的报道大多采用直接性导语,而周刊对这一事实的报道则是采用拖延性导语。
美国《新闻周刊》
空军一号欢快地飞越中西部,午餐在途中进行。总统刚刚在他的座位上坐稳,麻烦事就来了。“总统先生,告诉你一件坏消息”,白宫办公室主任理查德·B·查理报告说,“帕特·莫伊尼汉辞职了。”福特抬起头来吃惊地问:“什么原因?”
美国《时代》杂志
丹尼·P·莫伊尼汉声称,直到最后一刻,他都不知道自己是否要辞去驻联合国大使的职务。他说:“我曾经三十次下定了决心,这就像马克·吐温说的那样:戒烟容易极了,我戒了一千次。”上星期,莫伊尼汉终于下定了决心,他决定辞职。
〔简析〕 上述两段拖延性导语,尽管用于较迟报道,但由于生动引人的情节和细节描述,使迟发的报道自然而然地回到发生事件的当天中去,仍然具有新鲜的味道,读来仍很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