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题外“线头”

〔释义〕 在有目的的采访调查中,经常遇到与采访中心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诸如一些耳闻的只言片语或目睹的瞬时一瞥。这些“题外”的零星材料,常常成为某些很有价值的报道题材的重要“线头”。采访活动中能够注意这些题外“线头”的记者,很有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重要收获。

采访中怎样做到注意“题外”的“线头”呢?

第一,要留心倾听“题外之言”。记者在索取中心材料时对某些旁逸斜出的只言片语,应留心记下,留作“线头”,过后权衡其蕴意,根据需要再作深入的采访。

第二,要留意咂摸“话中之话”。采访中记者要善于留意谈话对象的话中之话,听出弦外之音,巧以钩探,顺藤摸瓜,常可获得意外的收获。

第三,要留神观察采访对象的举止、神情。采访中被采访者的各种表情动作,有些是为了帮助所谈正题的内容表达,而有些则示意出“题外”的“线头”,所以采访中记者不仅要迅速记下采访对象的谈话重点,而且还要留心谈话人的表情动作,尤其不要忽略“题外”之意的表情观察。

第四,要注意周围环境的观察。采访中记者的目标不仅仅是被采访对象的言谈举止,还要对其周围环境作认真细致的观察,从中发现采访主题以外的新情况。

〔示例〕 理由:《中年颂》(1979年11月《北京文艺》)

《中年颂》这篇报道,描写的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个默默无闻的然而却是体现着历史方向的普通小人物索桂清——北京清河毛纺厂的一名挡车工的事迹。索桂清并未创造什么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她的事迹的最突出之处是:六年中,她先是为身患癌症的母亲尽孝送终,继而又料理了父亲的后事,加上照料生病的婆婆和两个经常闹病的体弱的孩子,她自己也累出病来了。然而,为了每天织出180米料子,给国家创造上千元的财富,六年中她没请过一天假。通过对索桂清事迹的描述,作品歌颂了我们国家起骨干作用的中年一代的精神风貌。

〔简析〕 一次,北京作协组织部分作家到清河毛纺织厂参观访问,在倾听工厂女工索桂清介绍一项从国外引进的质量管理技术时,有位同志告诉理由:索桂清是位先进工作者。理由暗记于心。参观结束,临别时理由客气地对索桂清说:“真可惜,没听你谈谈自己。”索桂清腼腆作答:“我有什么可谈的!”“我很简单,就是六年没请假。”听到这样的回答,联想到当今中年一代的工作、生活,一股不可遏制的创作激情充溢在理由的胸中,搅动起作者的情感波澜,在作者的脑中形成了一个光彩夺目的形象。倏忽间,作者抓住了这些只言片语,获得了意想不到的重大的新闻题材。 


Date
Show extra info
Categories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