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观察动向,即有意识、有目的地察觉社会和自然现象运动变化的趋向。“大风起于青萍之末”。新闻工作者要善于观察和识别风向,密切注意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留心察看和掌握实际工作、生活中一个时期内的主要情况、问题;群众的要求和思想动态,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敏锐地发现处在萌芽状态中的具有重大政治意义、足以影响全局,或在一定范围内产生轰动效应的报道对象。特别是在形势急剧变化的时候能根据过去和现状研究分析它的发展,预测其未来与前景,抓准苗头,推出典型,迅速提出或回答人们普遍关心或急待解决的问题。
观察动向是新闻工作者为着抓准报道题材而必须展开的一种全方位的信息扫瞄工作,为一切采写活动所必需,需要眼脑并用,是一项复杂细腻的综合性思维活动。要善于观察须讲究些技巧。我国著名记者李普有这样一副对联可以作为观察动向的经验之谈:钻研中央方针政策,勤奋跑情况,睁大眼睛;细读大小参考资料,巧妙找主题,挖空心思。当然,要使观察动向出成果,首先要有强烈的观察需要,仗着强大的内心势力去察觉,才能及时感知那些“具有燎原之势的星星之火”,并根据情况作进一步的有的放矢的观察和思索。
〔示例〕 王毅:《“蛇”怎么变成“龙”——四川畜牧业率先走向市场纪事》(1992年11月18日《经济参考报》)
对于四川的各经济产业来说,今天的畜牧业是它们中的一条“飞龙”。十五年中,它平均以每年10%以上的增长率持续高速发展,使许多产业纷纷从前面落到了它的身后。
四川在经济改革中最早在它身上采用市场经济的做法,帮助它迅速从一个“畜牧生产为过年,畜牧生产为油盐,畜牧生产在农闲”的农户副业的地位,上升到有272.22亿元年产值的独立的大产业的地位。
十五年前,这一产业的产值仅21.22亿元,占当时农业总产值的16.9%和工农业总产值的6%。现在它不仅已成为农户家庭中与种植业同等重要的主业,而且已形成一个包括饲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皮革毛纺工业、科研市场、贮藏、运输和种场等在内的,门类齐全的庞大产业体系,其经济实力与同期崛起的乡镇企业和古老的种植业共享农村中“三足鼎立”的天下,在工农业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中的份额,也分别上升到12%和35.4%以上,在全省40多个经济部门中跃居第三位。
……
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中期,当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牢牢控制着我国几乎所有产业的局面还没有明显改变时,四川就率先在全国对计划价格方式和独家经营体制等发起冲击。第一步,放开小家禽的价格,并在取得经验后,顶着计划经济的极大压力放开了与国计民生关系极大、占产业主体的猪肉的价格,实行随行就市,多渠道经营。第二步,开展了以调整部门关系,产销脱节为核心的牧工商一体化管理机制的改革。第三步,逐步减少政府对产业的补贴,把它整个置于市场中去。
现在,四川畜牧业已走上了以市场为导向,利用价值规律,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的高速发展的道路。经济形态已从半自给半自足转向为交换而生产的大规模商品活动;生产方式已从传统落后的小生产方式转向专业化、现代化生产;经营格局为国营食品部门主渠道,控制约30%的畜产品。
……
〔简析〕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对于实行了几十年计划经济的我国来说无疑是一场意义深远的,经济上、政治上的伟大变革。新闻是党的喉舌,通过生动有力的事实报道,及时准确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大略,说明、阐释党的政策的重大意义,促进政策的贯彻落实并使之深入人心,这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使命。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四川省就率先对过去的计划价格方式和独家经营体制等发起冲击,走上以市场为导向、利用价值规律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的高速发展的道路,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四川省畜牧业率先走向市场、依据和发挥市场调节的杠杆作用,结束了靠行政手段、指令性计划为城市居民调肉吃的时代。他们的实践证明:市场作用发挥得充分,经济活力就强,发展态势就好得多。这就是“蛇”变成“龙”的成功经验。
这篇报道的记者关心当前我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发展、政策动向和新的任务,留心观察并掌握实际工作,在深入分析基础上迅速判断客观事实的重大意义及其作用,适时地推出这样一个在改革中培育和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典型。为我国经济领域的改革全面铺开提供了绝好的实例,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