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三翻四抖是相声艺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一种组织包袱的方法。“三翻”就是把矛盾的假象,包括相同的词语或情节,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强调,给观众造成一种错觉。“四抖”就是当观众误以为下面还会按照重复的样子继续下去的时候,却突然反其道而行之,把一种“意外”的真相揭示给了观众。
三翻四抖概括地说明了“系包袱”和“抖包袱”的辩证关系。“三翻”是为“四抖”作辅垫,“四抖”是“三翻”的目的,只“系”不“抖”失去了“系”的作用,只“抖”不“系”产生不了艺术效果,只有两者完美地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包袱。
“三翻”不是确切的实数,只是一个泛指的多数,根据内容的需要,多翻少翻可做适当安排。
〔示例〕 侯宝林:(相声)《醉酒》
甲“我就这样儿,今儿我就在马路上躺会儿。”
乙 躺马路上啦?
甲 人家劝他,快起来吧,来车啦。“什么车?”自行车。
乙 什么车你也得躲呀。
甲 “不躲,让它往这儿(指腰)来。”
乙 从身上轧过去?
甲 人家能轧他吗?一拨把,躲开了。又来一辆三轮车。“快躲开!三轮车来了。”
乙 躲开吧?
甲 “不躲!让它往这儿(指腰)来!”
乙 真横。
甲 一会儿又来辆汽车,“快起来,汽车来了,汽车来了!”
乙 这行啦。
甲 “不躲!”
乙 还不躲?
甲 “消防队的汽车!”
乙 也不躲。
甲 “先躲一会儿。”
乙 怎么躲开了?
甲 救火车轧了白轧!
乙 这是真醉了吗?
甲 装蒜!
……
〔简析〕 “醉汉”躺在马路上,自行车来了他不躲;三轮车来了,还不躲;汽车来了,照样不躲。这三个相同的“不躲”三次重复出现就是“三翻”。它给观众制造了一种假象,以为无论什么车来了他都“不躲”。出人意外的消防队的车来了,他却“先躲会儿吧”,这一“躲”就是“四抖”,把“包袱”抖响了,引起了观众的笑声。观众的笑与前面三个“不躲”作铺垫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