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包袱

〔释义〕 包袱是相声艺术中的一个术语。原义是指构成笑料的各种方法。现在已不再是相声的专门术语,在其他曲种,甚至电影、戏剧等文艺形式中,都习惯把“笑料”称作“包袱”。

包袱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即先把可笑的东西包起来,含而不露,到了一定时机再突然打开,以一种意想不到的结果或现象引起观众发笑。这一“包”一“开”就是一个包袱在形成过程中所必备的两个步骤,即“系包袱”和“解包袱”。在相声同行里把前者叫“铺垫”,后者叫“抖包袱”。

包袱要取得好的艺术效果,必须做到“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合乎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指包袱抖开后,其结果是意想不到的;“情理之中”是指这意想不到的结果又是入情入理的。

包袱又是相声的基本结构单位。一段相声从总的来讲有四个组成部分,每一部分都离不开包袱,都是由许多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包袱组成的。这也正是相声为什么会一个接一个的出现笑料的原因。

〔例示〕 侯宝林:(相声)《改行》

……

甲 有这么一年艺人最倒霉。

乙 哪年?

甲 光绪三十四年,皇上死啦。

乙 死啦就死啦吧。

甲 唉,那年头要是这么说,你就有欺君之罪。

乙 那说什么呀?

甲 你得说皇上驾崩啦!

乙 什么叫驾崩啊?

甲 驾崩……大概就是架出去把他崩喽!(枪毙的意思)

乙 不对吧,大概是个好的形容词。

甲 啊,对啦。

乙 皇上死了与艺人有什么关系?

甲 国服哇。

乙 嗐,断国孝?

甲 天下不准见红的,人人都得挂孝。男人不准剃头,女人不准穿红衣服,不准搽红粉,连头绳儿都得换蓝的。

乙 那干吗呀?

甲 表示挂孝。

乙 嗬!

甲 那年头儿连卖菜的都受限制。

乙 卖菜受什么限制啊?

甲 卖油菜、白菜、扁豆、黄瓜行;卖红萝卜不行。

乙 那有什么关系?

甲 红东西不准见。

乙 那是天然长的。

甲 你要卖也行啊,得做蓝套儿把它套起来。

乙 嗬!

甲 那年头儿吃辣椒就有青的。

乙 红的哪?

甲 见不着,谁家种了辣椒一看是红的,赶紧摘下来,埋了。

乙 怎么不卖呀?

甲 不够套儿钱!简直这么说吧,那年头儿连酒糟鼻子、赤红脸都不能出门儿。

乙 那天生长的他也管?

甲 啊,我大爷就是酒糟鼻子,出去买东西去啦,看街的过来,“啪”!就给一鞭子:“你怎么回事?”

乙 打完人还问怎么回亭?

甲 “我没事呀……”“你不知道国服吗?”“我知道,我没剃头哇。”“没问你这个,你这鼻子怎么回事?”“鼻子红点儿,天生长的,不是我捏的。”“这色就不能出门儿。”“不行啊!我们家里没有人买东西啊!”“你要出来也行啊,把鼻子染蓝了!”

……

〔简析〕 《改行》是通过艺人悲惨的遭遇揭露反动统治阶级对人民残酷欺压的相声作品。上文示例中有三个明显的包袱:一是把皇上死了叫“驾崩”解释为“就是架出去把他崩了”;二是要卖红萝卜就“得做蓝套儿把它套起来”;三是有长“酒糟鼻子”的出门要“把鼻子染蓝了”。这三个包袱之所以能引起观众强烈的笑声,是因为这种“解释”和“要求”都是“出人意料”的,但又都是“情理之中”的。人们对封建帝王恨之入骨,把他的“驾崩”曲解为“架出去崩了”又有何不可?它反映了人民的不满和心愿;把“红萝卜”用蓝套“套起来”,把“鼻子染蓝了”,尽管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听起来似乎有些荒诞,但是,在扭曲了的封建社会里,又有什么样荒诞的事情不能出现?也正是由于这种“荒诞的夸张”,才给了封建统治阶级以强有力的讽刺和抨击。所以观众不会感到不入情理,反而会从中受到教益,达到了相声“寓庄于谐,寓教于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