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链联想是以“A—AB—BC—CD”为基本形式,像环链一般一环扣一环的连续产生的联想。这是大脑中寄存的看似无关的信息,由于某一信号输入从而触发一系列信息的暂时沟通。
环链联想应用在文章构思中,由某一“立意”触发大脑中一系列信息材料相互勾连成篇。如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就是这种思维形式的体现:白杨→哨兵→抗日战士→民族精神。
白杨挺拔不屈,正直伟岸,如北方的农民;由此联想到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而且深爱着这片土地的哨兵,他们如白杨般傲然挺立,保卫着他们的家乡;而这些哨兵正是全国抗日战士的一个缩影,他们的英勇、团结和百折不挠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白杨”这一外界客观事物,作为信息输入作者大脑,从而诱发出“哨兵”、“抗日战士”、“民族精神”等一连串信息的“复活”,进而构制成文。
环链联想强调思维的诱发,作为诱发的信号要合理、正确,否则文章会偏离题意。另一方面要注重连锁性。由A、B间的联系激发的信息AB,必然源自依据A,再由B激发BC,则必然含有因素B,如此环环相扣,思维严密,文章才会心游万仞而神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