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鲁迅说,他的杂文是“砭锢弊常取类型”。(《伪自由书》)这里的“取类型”,就是典型化。杂文与小说、戏剧不同,它篇幅短小,不能全面地、完整地塑造典型,而只能一鼻,一嘴,一毛,但合起来,却能照见时事,能反映出、描绘出完全的具像,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因此,在说理中勾勒一些类型,画像识类,便能帮助文章立论,催动文章的论述,生动形象,更好地收到论理服人的效果。
议论中勾勒的类型,在内容上,可以选取生活中具有典型性的真人真事,可以概括社会上的各类的人物,也可以借用中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可以“砭锢弊”,也可以颂先进。在写法上,一般穿插于议论说理之中,作漫画式的粗笔勾勒,并对这种画像作分析阐述,以突出论点所强调的某一事物的本质特征。
〔示例〕 高占祥:《当说必说》
……
谁知,现在“少说为佳”竟成了一些人的处世哲学。君不见,有人“文件画圈,开会溜边”,发言只讲“万无一失”的原则话;有人“是非面前不开口,遇到矛盾绕开走”;有人在歪风邪气面前,该说的不说,该顶的不顶,随波逐流,乐当“和事老”。此种现象出于我们共产党内,真是怪事。
“好好先生”奉行的好人主义,是一种腐朽庸俗的作风,其“要义”是“言多必失”。那么,怕“失”什么呢?无非是怕说错了丢鸟纱帽,搞坏了关系丢选票,伤了和气堵死了方便自己的“渠道”。借用“好好先生”自己的话说:“坚持原则是非多,碰着硬茬麻烦多,平平稳稳好处多”;“不说好,不说坏,谁也不见怪”。从这些话语中不难看出,好人主义的本质是利己主义。
在某种条件下,“好好先生”确实能得到一些个人好处;在某些喜欢息事宁人的人看来,他们也许还算是“好人”。但是,对于人民,对于革命事业,其好处又在哪里呢!其实,“好好先生”也并非像金人那样三缄其口。他们说与不说,说多说少,往往是以一己私利为转移。莫看“好好先生”对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泰然处之,但一遇到对己不利的事,便四处奔走,多方游说,吵吵闹闹,劲头十足!现在,就有那么一股“说情风”,当组织上要对违法乱纪的人进行处理时,便有“好好先生”跑出来“说情”,他们哪里是真正奉行“少说为佳”的原则呢?
〔简析〕 在上文中,作者抓住那些“少说为佳”的“好好先生”的行为和话语画出了一幅画像,虽着墨不多,但却活灵活现,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好人主义的利己主义本质。他们在无关自己利益时,便以保护自己,不得罪他人为目的。他们的“要义”是“言多必失”,怕丢了进阶的“渠道”。可是“好好先生”并非一味无动于衷,泰然处之的,一遇到对己不利的事,便“劲头十足”,“多方游说,吵吵闹闹”,一反“少说为佳”而赤膊上阵了。因此,说与不说,是以一己的私利为转移的。文章在勾勒画像之间,还兼以评说,这就不仅形象地画出了“好好先生”的嘴脸,而且鲜明地突出了利己主义者的本质特征,深刻地反映出党内尚存的一种歪风,促人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