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议论说理的文体,当然要以逻辑思维为主,但它并不排斥形象。朱光潜说:“我相信说理文如果要写好,也还是要动一点情感,要用一点形象思维。”(《漫谈说理文》)特别是杂文,更不能抽象说理,或者平铺直叙地举例说明,也不满足于直接告诉读者一个什么结论,而是从对具体事物的活龙活现的描绘中,让读者获得简明的逻辑结论。在一般说理文中则要求把形象和说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为说理而描绘形象,在描绘形象中说明道理。
在议论中借助的形象,一般是泛指虚指,不必指名道姓,也不一定指明某个具体的东西,只需寥寥几笔,加以点染,不必精雕细刻。它重形似,更强调神似。其目的都在于使论述的道理更便于读者理解,并受到感化。
〔示例一〕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
“一声不做,二目无光,三餐不吃,四肢无力,五官不全,六亲无靠,七窍不通,八面威风,九(音同久)坐不动,十(音同实)是无用。”这几句形容偶像的话,何等有趣!
偶像何以应该破坏,这几句话可算说得淋漓尽致了。但是世界上受人尊重,其实是个无用的废物,又何只偶像一端?凡是无用而受人尊重的,都是废物,都算是偶像,都应该破坏!
……
〔简析〕 从节选的这二段,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是凡属偶像都应该破坏。为了论证这个观点,没有去讲抽象的道理,也不作一般的举例说明,而是借助于对泥塑木雕偶像的形象描绘来让读者获得简明的逻辑结论。不仅如此,文章还循此前进,进一步推论出凡是无用而受人尊重的废物,都应该被彻底破坏的道理。这样的说理,既形象,又入理,还省却许多笔墨。
〔示例二〕 李大钊:《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千里。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曲折回环,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进展,其经历亦复如是。
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老于旅行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的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使我们经过此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但这种壮美的趣味,是非有雄健的精神,不能够感觉到的。
我们的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的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浪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简析〕 此文写于1923年。当时中华民族正在艰难崎岖的道路上前进。作者在此文开头提出论点说,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破艰难险阻,夺取民族解放的胜利。
接着,作者并没有条分缕析地去分析论证,而是采用形象描述手法来阐发事理,表达思想观点。
文章用长江大河的“平原无际,一泻千里”,“绝壁断崖……曲折回环”,来譬喻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也是有坦途,有曲折,形象地阐述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又用旅行生活“坦荡平原”,“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崎岖的境界”,却会“感得一种冒险的美趣”,来说明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正是一段崎岖的道路,有雄健精神的人,就会感到“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形象地激励人们“高唱进行的曲调”,“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全文处处连类譬喻,如同读者亲切絮语;句句扣人心弦,令人惊醒、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