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言简意赅

〔释义〕 议论文需要用概括的语言对客观事物或者问题进行理论性分析和论述,它要求语言鲜明、简练、严密,也就是力求做到言简意赅。唐朝刘知几说:“文约而事丰,此述作之优美者也。”(《史通·叙事》)以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这是文辞优美而精炼的最基本的条件和前提。

要使文字言简意赅,关键在于对事物的本质有准确深刻的认识,“有眼光”“知弃取”(林纾《春觉斋论文·用笔八则》),能抓住问题的症结,做到“文简而理周”(陈骙《文则》),“言虽简略,理皆要害”(刘知几《史通·叙事》),但也要重视锤炼字句,追求“吟安五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廷逊诗《苦吟》)。

〔示例〕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某启:昨日蒙教。窍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简析〕 这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主要批驳对新法的指责,表明自己推行新法的坚定态度。

文章笔锋犀利,言简意赅,理足气盛,斩钉截铁。例如“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只一句就揭出他们之间的分歧,不是个人恩怨、得失之争,而是政治原则上的对立,是不可调和的。“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这一句提出申辩的原则和行新法的功与罪,山事实而不是由对方强加的罪名决定,观点鲜明。特别是把司马光长达三千余字的《与王介甫书》中对新法的种种指责,抓住症结,概括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八个字,简短精悍,“文约而事丰”。接着针对指责,用四个否定句式,逐条作了答辩,更是义正词严,“言虽简略,理皆要害”,使对方无话可答。在驳倒对方指责之后,即转入反攻,指责对方“苟且”、“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而自己却是“欲出力助上以抗之”。说得理直气壮,无可非议。这些都表现了作者洞察精微,毫不妥协的气魄和文辞简练精美的锤炼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