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文章是写给人看的,首先要能使人看懂,才能让人了解其内容,接受其思想。王充《论衡·自纪篇》中说:好文章应该是“言无不可晓,指无不可睹。观读之者,晓然若盲之开目,聆然若聋之通耳。”欲达此目的,就要使议论的语言具有通俗性、口语化。“润饰字句要以活的语言为标准,比活的语言更精粹”。(叶圣陶:《关于散文写作》)这就要求少用文绉绉的书面语,多用群众熟悉的口语;少用复杂结构的长句,多用明快精粹的短句;少用欧化句式,多用本民族的习惯句式。
〔示例〕 周恩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
……
……什么叫做“白”呢?一个人只要在社会主义土壤上专心致志为社会主义服务,虽然政治上学习得少,不能算“白”。只有打起白旗,反对社会主义,才是“白”。例如有个外科医生,开刀开得很好,治好了很多病人,只是政治上不大开展,因此就说他是“白专道路”,岂不是荒谬?再如有一个人专心致志为社会主义服务,政治上懂得少一些,但是两年把导弹搞出来了,对国家很有贡献;另外一个人,天天谈政治,搞了五年也没有把导弹搞出来。你投票赞成哪一个人?我投票赞成第一个人。第二个人只好请他去当政治教员,他不能在导弹部门工作,他只能在导弹部门“捣蛋”。毛主席说过:我们并不一般地反对功利主义,我们要讲无产阶级的功利主义。这两个人中的第一个人对我们是有利的,对社会主义事业在全世界的胜利是有利的。不讲革命的功利主义,空谈政治,不好。当然,学习政治我赞成,但是要精通业务,不能占用钻研业务的时间。
……
〔简析〕 周恩来的这一段议论,讲的虽是政治与业务,红与专的重要理论问题,却没有板起面孔来说教,也没有故作艰深的文字,而是通俗朴素,明白如话,好像在和听众拉家常,谈谈心。作者在解释什么叫做“白”时,用的是大众化的语言。他举日常生活中的事说明道理,更是具体、亲切。他说对开刀好的外科医生,只是政治上不大开展,绝不能说是“白专道路”;对空谈政治,不懂业务的人,“只能在导弹部门‘捣蛋’”,不能投票赞成。态度鲜明,生动活泼,句句说在人们心坎上。观读之后,真让人“晓然若盲之开目”,用的是活的语言,但“比活的语言更精粹”。短短几百字,便把政治与业务的辩证关系,讲得十分清楚,很容易被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