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反证法,又叫“反面论证”。它不是从正面直接证明论点,而是从反面间接证明论点。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在正面立论的文章中,为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不去正面阐述,而是先证明与自己观点相对立的另一观点是错误的,从而以后者的错误来证明前者的正确,可称之为“反面证明”;一种是用在反驳错误论点的文章中,为证明对方论点是错误的,不去直接批驳,而是先证明与之对立的另一论点的正确,从而以后者的正确来证明前者的错误,可称之为“间接反驳”。
用反证法论证(批驳)观点,必须具有相互对立的两个观点。否定了错误观点,也就证明了正确观点;肯定了正确观点,自然就驳倒了错误观点。两面观点相反相成,互相反证,这就是反证法的功效。
运用反证法,要注意与“正反论证”相区别。“正反论证”是论证同一观点时,从正反两面说;而反证法则是两个对立观点之间的相反相成。还要注意和正面论证结合起来使用。
〔示例〕 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
现在的官僚和土绅士或洋绅士,只要不合自意的,便说是赤化,是共产;民国元年以前稍不同,先是说康党,后是说革党,甚至于到官里去告密,一面固然在保全自己的尊荣,但也未始没有那时所谓“以人血染红顶子”之意。可是革命终于起来了,一群臭架子的绅士们,便立刻皇皇然若丧家之狗,将小辫子盘在头顶上。革命党也一派新气,——绅士们先前所深恶痛绝的新气,“文明”得可以;说是“咸与维新”了,我们是不打落水狗的,听凭它们爬上来罢。于是它们爬上来了,伏到民国二年下半年,二次革命的时候,就突出来帮着袁世凯咬死了许多革命人,中国又一天一天沉入黑暗里,一直到现在,遗老不必说,连遗少也还是那么多。这就因为先烈的好心,对于鬼蜮的慈悲,使它们繁殖起来,而此后的明白青年,为反抗黑暗计,也就要花费更多更多的气力和生命。
……
〔简析〕 作者为了进一步论证打落水狗的主张,便专门用“论不‘打落水狗’是误人子弟的”一节,从反面证明打落水狗主张的正确性。在这一节中,作者列举历史事实和血的教训,表明“狗”曾疯狂地咬过人,无数革命者曾被屠杀;而革命者文明得太过分,先烈们的“好心”和“慈悲”,反使鬼蜮繁殖起来,给后来的革命徒增艰难。鲁迅运用比拟手法,活画出反动统治阶级帮凶臭绅士们的狗态,写出它们仇视革命,伪装,潜伏,伺机害人的阴险手段,形象地说明“狗性总不大会改变的”,告诫人们必须引以为训,对敌人决不能有丝毫的怜悯和麻痹。本段文章就是这样以不打落水狗遗害之甚的反面论证来证明对狗落水必须痛而打之的正确主张,它比正面阐述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和更深刻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