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引用论证法

〔释义〕 直接引用经典性言论、科学上的公理定理、生活中的常理作论据,来论证论点的方法,叫引用论证法。它的特点是运用已知的道理,来分析和推论所要求证的问题,从而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它是逻辑上演绎推理形式在议论文中的具体应用。

引用名言,可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直接引用,即是照录原文,要认真核对,不得有差错,并用引号引起来;间接引用,可以叙述大意,原话较长,可以压缩、概括,但不能加引号,以表明并非原文。两者都要求忠于原意,不可断章取义,有所歪曲。

正确运用此法,能使议论具有权威性、真理性。但要注意:一引文必须是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二引文要能准确地说明论点,不能牵强附会;三引文要力求精粹,恰到好处,和自己的分析议论紧密结合。

〔示例〕 恽逸群:《平凡的道理》

……

凡是把国家领导人(不论他的称号是皇帝、国王、元首、总统、主席、总理、首相、总书记或第一书记)神化的(不论说他是“天纵神明”,是救世主或是“几千年才出现一次的天才”),必定有奸人弄权,篡夺权力。这是古今中外绝无例外的普遍规律。只有极端糊涂的人,才会相信自己是天生的圣人,无所不能,无所不知,不会犯错误,不会受人蒙蔽、愚弄,因此长期受奸人的愚弄,至死不悟。

列宁说过:“要求政治领导人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聪明的领导人不是不犯错误,而是能及时发觉错误,及时改正,不让错误发展。”中国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留下很多格言,说明这个道理。三千六百年以前,仲虺告诫成汤,不勉其无过,而勉其改过。二千六百年以前,诗人歌颂周宣王中兴君臣,不称赞他无阙,而赞美他能补阙。最大的善是能改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没有过错,不是更好吗?但那是不可能的,周人宣布商纣的罪状,说他“予知自圣”,自以为聪明,自以为是圣人,就是招致亡国杀身的大罪恶。国君如“言莫予违”,就会是亡国之道。《荀子》上有一段话:“诸侯得师者王,得友者霸,得疑者存,莫已若者亡。”把有没有人批评周君的错误,批评的严厉或缓和,作为国家兴亡盛衰的直接的决定因素,或许有些过甚其辞,但所说的道理是很对的,不能因其夸大而加以忽视。

〔简析〕 此文作者开头提出论点:凡是把国家领导人神化的,必定有奸人弄权,篡夺权力。何以见得?文章引用列宁的话,引用仲虺的告诫,引用诗人歌颂周宣王中兴的颂词,从正面论证:国家领导人不是不犯错误,而是“过而能改”。然后引用周人宣布商纣的罪状和《荀子》上的一段话,从反面说明:自以为是圣人的,是亡国杀身的大罪恶。由于引用广泛,论据充分,从而使带有规律性的论点得到了有力的证明。

本文引用方式富于变化,既有直接引用,又有间接引用;既引用名人的言论,又引用名著的话,还有诗人的颂词、宣布的罪状。引用虽多,但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