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对比论证法

〔释义〕 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对照,来论证论点的方法,叫对比论证法。

对比,有横比、纵比和正反对比之分。横比,是将发生在同一时期的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在不同地区的状况进行对比,便于人们分清是非、好坏,区别事物的不同特点。纵比,是把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的状况加以对比,使人们认识事物自身的发展变化,发现某些规律性的东西。正反对比,是将正确的事和理与错误的事和理进行对比,使事物的真伪、曲直,一目了然。在一篇文章中有时可以同时使用几种对比的方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对比,能使人们对事物的某些属性和所包涵的道理更加鲜明、突出。但要注意用来对比的事物不仅是真实的、客观存在的,而且相互之间有着相反或相异的性质和特点,只有差别,性质上并不对立的事物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示例〕 (唐)韩愈:《师说》

……

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于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简析〕 这是文章的第二段。第一段,托古立论,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所引的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批判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先用纵比——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不同结果。次用横比——用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再用横比——用“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揭露士大夫的错误想法,指出这是“师道不复”的真正原因。经过三次对比,纵横勾连,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使人不难看出,“师道之不传”确实“久矣”,“欲人之无惑”也实在“难矣”。对比鲜明,抨击有力。这篇文章虽然在内容上有些局限性,但在写作方法上却是很值得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