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类比论证法

〔释义〕 从已知事物的某种属性,推论出相类似的另一种事物也会有某种属性的方法,叫类比论证法。这是从个别性的前提,推导出个别性的结论的推理形式在议论中的具体运用。例如:“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绘画的人常画,唱歌的人常唱,而搞文字的人怎么可以几个月不写东西呢?”(秦牧《试谈积累知识和描绘事物》)这里用已知绘画、唱歌需要常画常唱的属性,推论出相类似的写作也要常写这个属性。

类比论证,从已知推出未知,能扩大议论范围,给人以启迪;运用寓言、故事和具体事例来说理,能使议论生动活泼,增强感染力。但使用类比法需注意:一是进行类比的事物必须在本质上具有某种相同点;二是进行类比的两个事物,在现象上应具有尽量多的相似点;兰是进行类比的事物,一般只是本质上具有一个或几个相同点,并不是点点都相同,它们之间,既是“同类”,又不能“等同”;四是由于类比论证的结论是或然的,因此只能作为辅助性的方法。

〔示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光艳美丽——笔者注)。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

〔简析〕 本文是写邹忌劝说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但不是正面提出要齐王纳谏,而是把自己在家中的地位、处境和齐王在国家里的地位和处境相比较;从不同类型的人对自己的态度(妻私臣,妾畏臣,客有求于臣),推论出齐王周围的人对齐王的态度(宫妇私王,臣下畏王,四境之内的人有求于王);又从自己受蒙骗的教训(妻、妾、客都奉承自己美如徐公,而实际上却“弗如远甚”),推论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由于这两件事有相同的本质属性,又有许多“类似点”,因此,很使齐王信服,便立即接受了邹忌的进谏,下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从而使国家富强起来。本文采取类比的方法来讲道理、表明意见,显得委婉、含蓄,娓娓动听,使人易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