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名言、警句、俗语等都是经过长期生活实践概括出来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道理。用这些至理名言作为全文的领起,显然能使文章具有理直气壮的气势和言简意赅的权威力量,它对于全文论题的开展,常常起到统帅的作用。
名言发端,目的是为论题服务,因此,所选材料必须和论题的主旨保持一致性,做到恰到好处;对所引名言等的阐释,既要符合原意,又要自然地导入论题。
名言、警句、俗语等材料,内容丰富,哲理性强,引用时,必须要对其内涵有正确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决不能断章取义或歪曲原意。
〔示例一〕 马南邨:《不怕天》
“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
这是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由毛泽东同志所创办和亲自主持的《湘江评论》,在创刊号上提出的振奋人心的口号。
革命的人民是一切都不怕的,首先是不怕天。只有天都不怕了,才能不怕鬼神,不怕一切反动势力;才敢于革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及其走狗帮凶们的命。
……
〔简析〕 文章开篇引用毛泽东所创办和亲自主持的《湘江评论》,在创刊号上提出的口号,理直气壮,发聋振聩!
接着,紧扣“口号”的核心,进行阐释,导入论题,指出“革命的人民是一切都不怕的,首先是不怕天。只有天都不怕了,才能不怕鬼神,不怕一切反动势力;……”这样,由“名言”发端,自然地将本文的题目,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鲜明地体现出来,就为下文的论述,起着支配和统率的作用了。
〔示例二〕 (汉)贾谊:《论积贮疏》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
〔简析〕 先引《管子·牧民》篇里的话,后引古人也就是《管子·轻重申》篇里的话,作为主论的依据,领起全文。在引用的同时,作者还作了简要阐明,前者强调“民不足而可治者”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先例的,把积贮的问题提到巩固政权、维护封建统治的高度来认识。后者强调人人都必须从事农业生产,否则,必然造成社会财富的匮乏,指明了正确处理生产与消费关系的重要性。这样,一开头就明确提出了重视农业生产的意义,为全文展开论证确立了中心。
管仲是春秋时齐国的国相,曾经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的著名人物,引用他的话作为立论的依据和文章的开篇,自然是有分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