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自问自答,就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来回答,表现在文章结构中,就是连续运用设问句。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构架文章,不仅能把论述的问题逐步伸展开来,逐步引向深入,使层次清晰,把问题阐述明白,而且能激起读者的极大关注和深沉思索。
运用这种结构方式时要注意紧紧围绕中心进行设问,连续设问之间要有内在的联系,并使之逐层推进,直至把论题论述透彻,给读者以明确的结论。
〔示例〕 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
……
什么是知识?自从有阶级的社会存在以来,世界上的知识只有两门,一门叫做生产斗争知识,一门叫做阶级斗争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就是这两门知识的结晶,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此外还有什么知识呢?没有了。我们现在看看一些学生,看看那些同社会实际活动完全脱离关系的学校里面出身的学生,他们的状况是怎么样呢?一个人从那样的小学一直读到那样的大学,毕业了,算有知识了。但是他有的只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没有参加任何实际活动,还没有把自己学得的知识应用到生活的任何部门里去。像这样的人是否可以算得一个完全的知识分子呢?我以为很难,因为他的知识还不完全。什么是比较完全的知识呢?一切比较完全的知识都是由两个阶段构成的:第一阶段是感性知识,第二阶段是理性知识,理性知识是感性知识的高级发展阶段。学生们的书本知识是什么知识呢?假定他们的知识都是真理,也是他们的前人总结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经验写成的理论,不是他们自己亲身得来的知识。他们接受这种知识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必须知道,就一定情况说来,这种知识对于他们还是片面性的,这种知识是人家证明了,而在他们则还没有证明的。最重要的,是善于将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和实际中去。……
有什么办法使这种仅有书本知识的人变为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呢?唯一的办法就是使他们参加到实际工作中去,变为实际工作者,使从事理论工作的人去研究重要的实际问题。这样就可以达到目的。
……
〔简析〕 本文连续运用设问句,自问自答。先说“什么是知识?”次说“什么是比较完全的知识?”再说“有什么办法使这种仅有书本知识的人变为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这几个设问,都紧扣论述中心,针对现实中存在的糊涂观念而提出,经过作者对这几个问题的回答,为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指明了努力方向。
通过连续设问,不仅把论述的内容逐步展开,逐次推进,而且促使读者精神专一、深入思考,它对提高人们认识、澄清是非方面,比平铺直叙能收到更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