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起承转合式

〔释义〕 “起承转合”在八股文中曾是一种僵化的公式,即所谓“起要平起,承要从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泳”(鲁迅语)。我们抛弃死板的公式,以活的思维形态来看待,乃是作者的思维在文章中的一种流程,还是不失其为一种谋篇方式的。

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开头破题,引出论述的问题;接着承接开头,对论述的问题加以阐述;而后转向反面事例,进行分析批判;最后与开头呼应,总结全文。

为了保持论述道理的连续性,特别要注意起承转合之间的衔接。在开头引出论题之后,要紧接上文承接得细密,不能有疏漏。在转折之处,要自然,合乎逻辑。“合”要求深刻、有力,首尾呼应。这样,全文便能做到文气流畅,前后贯通,浑然一体了。

〔示例〕 朱凤文:《说“让”》

近来阅报,“让”字频频映入眼帘。诸如某领导甘居陋室,主动让住房;某青年学习雷锋,把困难留给自己,方便让给别人;还有乘车主动让座,骑车主动让路……一个“让”字,在社会生活中开出绚丽多彩的精神花朵,使人更有兴趣为它考究一番!

从字义上讲,“让”字含有退让、谦让、辞让的意思,古人有这样的解释:“厚人自薄谓之让。”可见,“让”字里面,包含着讲文明、讲礼貌、讲团结、讲道德的丰富内容。

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关于让的佳话。例如“尧舜让位”、“王泰让枣”、“孔融让梨”、“相如让廉颇”等等,不胜枚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平等的、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同志式的新型关系,给进一步发扬让的美德,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但是,这种传统美德在十年内乱中被指责为“四旧”,遭到了无情荡涤。取而代之的是那种“造反派的脾气”:行车不让路,超车争道;乘车不谦让,蜂拥夺门;“掌权”不辞让,夺席揽位;与人往来,有便宜就上,有荣誉不让;一旦与别人发生摩擦,出口不逊。似乎骂人越凶就越革命,而让了就是弱者,就是无能。

现在,那种“史无前例”的“革命行动”少见了,但是厚己薄人、遇事不让的情况还经常可见。大至提干调资,小至排队购物,有的人就是一点风格也不讲,总是“争”字当先,甚至为些许小事恶语伤人,拳头相对,酿成祸端,以悲剧收场。

“让”,是加强安定团结的胶合剂。如果人们缺乏“让”的风格,互相之间斤斤计较,白眼相视,攥拳相持,社会生活的车轮就不能正常转动。如果“让”的美德蔚成风气,大家就会感到温暖,安定团结的局面就能得到巩固和发展。

……

〔简析〕 “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恢弘“让”的美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的。全文主旨鲜明,正反对比,有很强的针对性。

文章“起”首从报刊中“让”的“精神花朵”,引出论题。接着紧“承”“考究”两字,研究了“让”字的含义,说明“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发扬“让”的美德,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然后“转”而联系实际,批判十年内乱中“让”的美德遭到的破坏及至今存在的流毒,十分令人痛心。最后“合”起来,进一步说明发扬“让”的美德的重要意义。

全文虽经起、承、转、合的不同运动阶段,但处处紧扣“让”字,脉络畅通,衔接紧密,说明这种程式,在破除旧的僵化弊端之后,仍有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