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多向构思法

〔释义〕 面对同一事物、同一现象、同一题材,如何去确定文章的最佳论题?这就要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去思考。世上万千事物,由于观察者的角度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同样是一座庐山,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同样是一部《红楼梦》,鲁迅说过: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闺秘事……。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向的,也是多元的。历史与现实,正面与反面,现象与本质,各种不同条件下事物所显现的特征与事物所包含的道理,等等,都是观察和思考的角度。我们在写文章之前,只有多方面的斟酌比较,才能从中选定自己认为最佳的角度命题下笔。

如何从众多方面中选择最佳的角度呢?一般要求做到一小、二准、三新。即写作角度求小,大题小作,小中见大;写作角度要准,要抓住特点,准确地暴露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写作角度要新,要言人所未言,独辟蹊径。

〔示例〕 一、材料:(战国)韩非:《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二、立论角度:

1.要量才而用。(宣王未经考核,凭个人好恶)

2.官僚主义害人不浅。(宣王高高在上,不了解下情,好大喜功,慷国家之慨。)

3.要凭真才实学。(南郭靠装和骗)

4.反对不正之风。(南郭吹牛拍马,走后门。)

5.贵有自知之明。

6.自由主义要不得。(乐队队员知情不报。)

7.“大锅饭”制度可以休矣。

8.严格把关杜绝以次充好。(由用人推及生产产品。)

三、例文:王玉君:《“南郭处士”新议》

南郭处士因为“滥竽充数”,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耻笑。但细想起来,他还是颇有点自知之明的。

《“韩非子·内储说上》云:“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很明显,南郭先生既不是被强行赶走的,也不是偷了王室的财宝逃跑的,他是自己走的。你看,他不是很有点自知之明吗?这比既无真才实学,又死赖着位子不走的人不是要好些吗?南郭先生并没有到处宣扬:“我为宫廷乐官多年了,纵无功劳还有苦劳呀!”他更没向齐湣王要什么奉禄犒赏。

前几天,我听说有位领导同志,因为满脑子保守思想,工作上庸庸碌碌,组织上动员他退下来,他却拿着自己的“履历表”到处张扬:我当年曾任过某厂书记、某公司经理、某局局长,难道就这样一退了之?在他看来,让他退下来是不对的,就是退了,也应该给他以特殊的待遇。

试想这种人,不是连南郭先生也不如吗?

……

〔简析〕 一则“滥竽充数”的故事,由于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了多向的思考,便生发出许多不同的论题(可以不限这些),这就为实际开展写作提供了众多的选择余地。究竟应该确定哪个论题更为合适,这要根据各人的认识和所掌握的材料而定。“释义”中提到的“一小、二准、三新”要求,可供参考。

例文《“南郭处士”新议》,从“贵有自知之明”的角度,发掘新意,并联系现实,对某些同志作了类比,针砭时弊,饶有特色,笔锋犀利,能促人猛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