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新闻报道大都是以第三人称作客观叙述。这是因为运用第三人称囿限最少,灵活方便。新闻的本原是事实,新闻的传播靠的是事实本身的逻辑力量使人信服。因此记者避免显明身份,以个人直接发话的口气述说新闻事实,而从报道需要出发将新闻事实客观地展现给读者,是新闻写作的最适宜的人称选择,即新闻报道俗成的第三人称法则。
不过,第三人称法则也有例外,如,在一些访问记、目击记的报道中,为了增强“访问”、“目击”的现场感和实在性,以及报道的亲切感和可信性,记者有时便以当事人(事件的参与者或目击者)的身份出现在新闻之中,以第一人称,即以“我”的口吻进行叙述,或以“我”的行踪、思维活动为线索展开新闻内容。使用第一人称叙述新闻事实,容易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也便于点染抒发。
此外,使用第二人称展开叙述的新闻虽然寥少乏见,但如能恰当巧用却能格外地吸引读者。使用第二人称叙述的方法有如摄影中的变焦镜头能随心所欲地将对象拉入规定成像点一样,不仅使读者一并进入新闻之中而且形成一定的交流态势。这种采用作者直接同对象谈话的形式表述新闻事实的方法能更直接地交流亲切的感情、增强报道的感染渗透作用。
〔示例一〕 《陕北有煤海》(1980年10月18日新华社播发)
……
在许多村庄,我们看到农户门前屋后堆放着煤,大大小小的矿点放着煤,有些地方连院墙、猪圈、厕所也是用煤块垒的。
在乌兰木伦河等河谷,裸露在岸边的一条条煤层呈现在我们面前。同行的人目测了一下,有的煤层的厚度达七八米,比两层楼房还高。
在一些产煤的现场,更使我们开了眼界。其中店塔乡雁毛村的农民在河滩挖煤时,把河床表面薄薄的一层流沙和碎石清除掉,下面就是一大片平坦的煤田。
……
〔简析〕 这篇报道使用第一人称,以目击者的身份、口吻,具体生动地叙述了陕北有煤海的事实,引导读者跟随着记者走进村庄,来到河谷,深入到采煤现场,如身临其境般地确信:陕北确实有煤海。
〔示例二〕 《发展旅游业 一业带多业》(1985年4月19日《北京日报》)
您想观赏八达岭长城的雄姿吗?您想领略在北戴河畅流嬉水的乐趣吗?您想得到在承德避暑山庄消夏纳凉的快意吗?密云县开发旅游的目标就是:让国内外广大游客在本县得到以上种种享受。
……
〔简析〕 这是一篇关于北京密云县发挥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方面的报道文章的开头部分。作者采用第二人称,与新闻对象直接对话的形式,使新闻事实的传达亲切,穿透力强,具有很好的感应效果。
〔示例三〕 李尚志、何平《华罗庚骨灰安放仪式在京举行》(1985年6月22日《人民日报》)
安息吧,华罗庚教授。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首都各界五百多名人士今天上午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为您举行骨灰安放仪式。
低回的哀乐寄托着人们对您的无限哀思。礼堂正中悬挂的您那大幅遗像显得是那样安详,您的骨灰盒上覆盖的党旗是那样鲜红。……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万里主持了您的骨灰安放仪式。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丕显在为您致的悼词中,称赞您是中国杰出的数学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还特别称您是我国最早把数学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赞扬您在建造中国的“通天塔”——四个现代化的事业中做出的重大贡献。陈丕显说,您不仅是一位在困难条件下自学成才的杰出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位经历过新旧两个不同时代,从爱国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战士的我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
〔简析〕 华罗庚同志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为祖国科学事业做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对他的逝世,举国上下的沉痛哀悼之情是发自肺腑而又难以用一般语言表达的。因此,记者作为党和人民的“代言人”,用与华老娓娓恳谈的口吻,来表达人民的无限的深情厚意。这“第二人称”的用法是更为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