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艺术的时间和空间是艺术形象赖以存在的基本形式。诗人通过自己的主观情思来反映社会生活时,必然要在诗作中表现出一定的时空感。时空感在诗歌中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就是时空交感。所谓时空交感,就是指在一首诗中,时间与空间或交揉错综,或分设对应,或二者兼而有之。
在唐诗中,时空交感的诗艺获得了高度的发展。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时空错综交织,境界悲壮。柳宗元《别舍弟宗一》中“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韦庄《赠边将》中“万里只携孤剑去,十年空逐塞鸿归”,时空分设对应,寄慨苍凉。杜甫《地隅》一诗更把时空对映与错综冶于一炉,加深了作品的历史感与宇宙感。
运用时空交感的艺术,有助于表达诗人的宇宙感和历史感,加深诗的思想深度,增多诗的层次,扩展诗的境界,加强诗的容量,又留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的广阔空间。
〔示例〕 (唐)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简析〕 开头一句就用互文的修辞手段把时空交揉错综在一起。明月与关塞既属于秦也属于汉,表不变的空间,从秦到汉,表变化中的时间。不变中有变,变中有不变,这就把时空错综交织起来了。联系第二句,意思是说,眼前明月笼罩关塞的景象,使人想到秦代筑关备胡,以及汉代关塞内外与胡人发生的连续不断的战争,不知有多少人死在万里征战之中。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形成一种苍茫而悲壮的意境,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万里长征人未还”不只是当代人们的悲剧,而且是自秦汉以来历代人们的悲剧,这就增强了诗作的历史感。接下来,希望有汉代李广那样的“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则借对历史上名将的怀念,来进一步表现对当代唐王朝不能有效地平定边患的不满,然而却是委婉中见激切,总的基调仍是高昂的,这又明显地从风格上反映出盛唐气象。可见诗作是用时空交揉错综的意象来统摄全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