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客观事物有静有动,它们互相依存和转化,构成客观世界的多姿多彩。作为对生活的艺术反映的诗歌,自觉地摄取客观存在的动静对立统一的情态,广泛地运用于诗歌的艺术描写之中,就构成丰富多彩的动静交错的诗艺。或动中有静,或静中有动,或先动后静,或先静后动,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从而构成一幅幅动静画面。
在诗歌创作中,事物动静感的转化,除了诗人要善于体察客观物态之外,人的感情状态及其变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写好特定情境下人对物态动静变化的感受,是运用动静交错艺术获得成功的关键。
一首诗,动静交错得和谐、完美,有助于创造和构成诗的意境,会产生更多的真实感,产生更强烈的艺术感受力。
〔示例〕 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简析〕 全词两阕,先静后动。
上阕写景,总体上是从静处着笔。关山新雨,分外青翠;雨后斜阳,长虹当空,一片美景。但静中有动,把彩虹想象为有人持彩绸在长空起舞,一个“持”字,一个“舞”字,化静为动,把静态的彩虹写得活灵飞动。“阵阵”二字,又写出了斜阳照耀下的青翠颜色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动态景象。面对大柏地的如此美景,诗人欣喜、兴奋之情,自在不言之中。
下阕叙事抒情,着意于动态。追想当年在这里经过一场激战,取得大胜,子弹打穿的洞至今还留在前村的墙壁上,引人联想。最后两句由叙事转到抒情,由过去再写到现在。当年的弹痕,在今天看来,只是美丽的点缀。看见了它,使人想到大柏地有着不平凡的革命经历,有着丰富的历史内容。联想到这些,自然觉得眼前景物更加可爱,因此说“今朝更好看”。
从全词看,情中景,景中情,都包含在动静交错的画面之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