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意象脱节

〔释义〕 意象脱节出自西方诗论术语,其诗艺却起源于唐诗,是指使意象之间起连接作用的环节脱失,而直接将意象拼合在一起的意象组合技艺。具体地说,就是只用实词特别是多用名词构成意象,省略其中的连词、介词之类的关联词语。从句式说,是实装句,从意象组合的角度说,表面上,意象之间似乎没有关连,而在深层结构上,却由一条内在的情意线索把彼此勾连在一起,形成“意接词不接”(清人方东树《昭昧詹言》)的现象。

运用意象脱节的技艺,诗歌意象密度大,一个诗句可多至好几个意象,能概括广阔的时空景象,增强诗句的劲健的力度。又由于省略了关联词语,意象的跳动性大,因而意象间的逻辑关系不很严密,能强烈地调动读者的想象,给读者以再创造的广阔空间,有涵咏不尽的余味。是一种富于弹性的意象艺术。

〔示例〕 (唐)温庭筠:《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简析〕 这首诗的第三、四句各由三个意象组成,每个意象是一个名词,名词间没有关联词语。“鸡声茅店月”,既可理解为:茅店的鸡声报晓,晓月斜挂在茅店的一角,三个意象的时空都相同。也可理解为:不知哪里的鸡声报晓,残月低垂在茅店的一角,三个意象时间相同而空间不尽相同。但不管是哪种组合关系,都道出了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的情状,而早行旅人的孤独感和空旷感,都是意象连结的纽带。“人迹板桥霜”,尽管三个名词之间仍没有关联词语,但意象的组合关系比较明显而固定,是说人的足迹已经留在结了霜的板桥上,可见“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两句六个名词描绘了六个典型景物,意象密度大,力度强,早行旅人的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完全包孕在所描绘的景物之中,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恐怕就是这两句诗自宋代梅尧臣、欧阳修以来为历代诗家所称道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