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押韵就是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有规律地重复。古典诗歌有首字押韵、句中押韵和押脚韵几种形式,以押脚韵为主。新诗保留了押脚韵这种形式。新诗韵依据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的实际情况,归纳为十三道韵辙。由于发音的生理部位不同,有的韵辙发音响亮,如江阳、中东、言前、人辰、发花,适宜表现明朗、强烈、雄壮的感情;有的韵辙发音柔和,如遥条、怀来、梭坡、油求,适宜表现轻快、欢畅、风趣的内容;有的韵辙发音细微而低沉,如一七、灰堆、乜斜、姑苏,适宜表现悲痛、哀怨、凝重的感情。有的韵辙包括的字数少,可供选择的韵脚也少,称为窄韵,如灰堆、乜斜、姑苏;其它各韵辙包括的字数多,可供选择的韵脚也多,称为宽韵。长诗宜用宽韵,短诗可用窄韵,但也不可一概而论,郭小川的《祝酒歌》160多行,诗不算短,用了窄韵灰堆韵,显示了诗人驾驭语言的娴熟。
新诗押韵的形式变化大,也比较自由,有偶韵、交韵、抱韵、随韵、换韵等多种韵式。偶韵也称隔行韵,即逢双句押韵,但往往首句也入韵,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韵式,也可明显地看出对古典格律诗韵式的继承。交韵即单句与双句交错各押不同的韵,给人错落有致之感。抱韵即一节的中间各句押一个韵,首尾句押另外的韵,形成环抱之势,给人以严谨、紧凑之感,这是接受西方商籁体(即十四行诗)的影响而来。随韵也称连句韵,即以第一句句尾的字为韵,以下每句句尾都押同一个韵,一韵到底,给人以行云流水之感。换韵,即或以节为单位换韵,或一节之内前几句与后几句换韵,以适应诗歌内容情感上的变化。此外,还有重言,这也是一种韵式的变形,有的是字词重复,有的是句子重复,有的则是成节的重复。利用这种形式,可使音乐感增强,并便于人们诵读和记忆,这也是继承古典诗歌和民歌的体式而来。
押韵,可以使诗句比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可以得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与和谐,长诗无韵还容易引起疲劳感。但押韵是为了使诗意更完美,诗味更浓烈,是锦上添花,不是为了死板的形式。不能让人感觉是受束缚,穿小鞋。如果选韵害意,则不可勉强为之,凑韵是作诗之一弊。好诗押韵更显出它的美,坏诗押韵也不能提高它的声价,何况好诗也有不押韵的,押韵的也不一定是诗。
〔示例〕 郭小川:《甘蔗林—一青纱帐》
……
我年轻时代的战友啊,青纱帐里的亲人!
让我们到甘蔗林集合吧,重新会会昔日的风云;
我战争中的伙伴啊,一起在北方长大的弟兄们!
让我们到青纱帐去吧,喝令时间退回我们的青春。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个伟大的发现:
住在青纱帐里,高粱秸比甘蔗还要香甜;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个大胆的判断:
无论上海或北京,都不如这高粱地更叫人留恋。
……
〔简析〕 诗作抒写的是生活在有如甘蔗林一样香甜的社会主义时代的人们,不要忘了战争年代在青纱帐里所过的艰苦生活,唤起人们要用昔日的战斗精神来建设我们的新生活。情调高昂明快,押人辰和言前韵,与诗歌内容配合一致,增强了抒情效果。全诗十一节,一至四节、九至十一节用人辰韵,这七节内容也相近。五至八节改用言前韵。之所以换韵,是为了突出这四节内容与其它七节内容的区别。诗句较长,每句都由两个分句组成,采用了每句押韵的形式,以增强韵律对诗句的整合作用。但也有例外,如第五节第三行的尾字“断”便不押韵。全诗四十四行中不押韵的共有三行。可见诗人采取了不以害意而硬去凑韵的态度。还有,开头和结尾这两节,把甘蔗林和青纱帐的影象叠印在一起,造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回肠荡气的气氛,这两节字句完全相同,采用重言复沓的形式,也起到了首尾环合、余味曲包的作用。这里节选的是第四节和第五节,分别押人辰韵和言前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