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刚与柔

刚与柔是文章作品的两种不同风格。“刚”,是指文章作品具有阳刚之美,“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清代姚鼐《复鲁絜非书》),雄浑、豪放、刚健、遒劲;“柔”则指文章作品具有阴柔之态,“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同上),清新、淡雅、飘逸、高远。刚与柔可以相对独立,各有“偏胜”,也可有刚有柔,“统二气之会”。作为写作的一种辩证艺术,就是要刚柔相济,互为表里,即在一篇文章作品中既有热情奔放的击节长啸,又有情意缠绵的低吟浅唱;既有刚健遒劲的挥洒,又有细腻婉转的描述;既有波澜壮阔的画面,又有平淡柔和的造境,二者交替使用,互相辉映,构成相映成趣、自然和谐的有机整体。如宋代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起笔不凡,刻画了“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的壮阔浩大景象,气势磅礴,恣肆奔放,然后交代了亭的由来和建亭的用意,写得从容不迫,疏缓平淡,两个对象,两种笔墨,互为映衬,涉笔成趣。下文登亭览江之胜,先写江上“涛澜汹涌,风云开阖”之状,又写“昼则舟楫出没”于亭前,夜闻“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的景象,接着又写了向西远望所见:“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历历指数,如在目前。这些文字绘声绘色,细腻逼真,显示出清新、淡雅的风格。然后又写了登临亭上而生的怀古之情,历写了此处所发生的种种英雄壮举,气势雄浑,造语劲健,与上文的柔美风格相互辉映,构成刚柔相济的和谐整体。最后一段是对“快哉”二字的考证,作为旁逸一枝,实属必要,写得舒卷自如,平淡晓畅。总观全文,有柔有刚,刚柔结合,互为接济,彼此映衬,构成其独特的风格。苏轼在评论苏辙之文时说:“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答张文潜县丞书》)此文的风格正是这种评论的具体印证。

在一篇文章作品中要熔“刚”“柔”两种风格于一炉,并非易事,必须掌握相反相成的内在联系,以内在感情的变化作为控制线索,有冷有热,有急有缓,有起有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