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平仄协调指的是唱词中的平声字和仄声字交替使用、搭配相宜。
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音节都有四个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汉语的每个汉字都有它自己的声调。根据发音特点的不同,把读阴平、阳平的字归为一类,叫作“平声字”,把读上声、去声的字归为一类,叫“仄声字”。“平仄协调”就是这两类字要搭配得当,在交替使用中,形成一种抑扬顿挫的美感。
曲艺唱词的“平仄协调”,不像律诗、辞赋、骈文那样严格,每个字都要对仗工整,它只要求唱词的上下句末尾一个字要平仄交替。
平声开口大,声长而平稳,仄声开口小,调短而曲折,所以一般都采用“上仄下平”的方式,即单句末尾用仄声,双句末尾用平声。这样听起来才会音韵悠扬,娓娓动听,否则就会唱着拗口,听着别扭。
另外,头一句虽然是单句,由于它担负着“定韵”的任务,所以一般都用平声字,而不用仄声字。
〔示例〕 李润杰:(快板书)《红太阳照进苦聪家》
……
说的是祖国大西南,
哀牢山脉山套山,
原始老林遮日月,
密密匝匝高又预。
抬头看,葛藤吊挂赛罗网,
脚下看,没人深的烂泥潭。
万年松柏大树洞,
藏人都能藏一个连。
……
〔简析〕 这个段子共八句。头一句是单数,本该用仄声,由于是“定韵”,改用了平声字“南”。“南”是十三道大辙中的“言前”辙,因此从第二句开始,所有的双句不但都用“言前”辙的字,而且这些字都是平声,包括“山、顸、潭、连”。从第三句开始,所有的单句都不押韵,所以用的都是仄声字,包括“月、网、词”。
汉语具有音乐美的特点,是世人所公认的。除音韵和谐、平仄协调外,还有音节匀称,它们是构成汉语音乐美的三要素。这三个要素在这段唱词中,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一、音韵和谐:由于唱词从头到尾使用的都是“言前”辙,自然地形成一种同音相应、跌宕回环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一种回环的美。
二、平仄协调:平声、仄声的交替使用,使声调抑扬顿挫,高低起伏,又给人一种声律的美。
三、音节匀称:唱词以“七字句”为主,但又有所变化,有两句加了“三字头”,有一句加了“嵌字”。它们就像歌曲中的装饰音,在音节匀美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几分变化的美。
正是这些“美”,从总体上给人一种音乐的美感:音韵优美、声律铿锵、节奏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