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把许多数字列成表格,以标明事物间的某种关系,从而显示出事物的某一特点或规律,这种方法叫制表说明法。
表格是一种分类排列记载事项的形式。表格要列出各类项目,由纵线和横线组成格式,以表述将要填写的全部内容。当被说明的事物、现象分类繁杂,数字较多,用文字不易说清楚,或者只有通过数字的比较才能说明一定问题时,常常采用制表说明法。
制表说明法的特点是篇幅小,容量大,表述直观、完整,一目了然。它既能节省笔墨,又能最简便明了地说明事物间的数字关系,便于读者进行比较、分析和记忆,这些是其它方法不能取代的。
表格一般要有题目,以显示其中的内容;项目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并且,分项要科学,界限清楚,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数字要准确、清晰,标明数量单位。另外,有些表格前面或后面还要附有简要的文字说明,以帮助读者分析、理解表格显示的内容。
〔示例〕 邓力群等:《当代中国的化学工业》 世界主要国家硫酸产量
……
〔简析〕 因为要用35个数字来说明世界主要国家的硫酸产量,所以,为了便于表达、比较、记忆,这里采用了最简便的制表说明法。这个表格的标题是《世界主要国家硫酸产量》,直接揭示了表格中的内容。表格的分项是中国、美国、苏联、日本、法国、联邦德国、英国七个世界主要国家,分别在1950、1960、1970、1980、1983年硫酸的不同产量。在表格的右上角标明了产量的数字单位是“万吨”。从这个表格中可以看出七个国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从1950年到1983年硫酸的产量、发展变化及七个国家之间在同一年里硫酸的产量对比情况,使读者既能够看到历史,又能够看到现状,还能够据此预测未来。以中国为例,五十年代的硫酸产量是6.9万吨,居七国之末,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每十年增长100多万吨,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飞速增长了470多万吨,从1980年到1983年三年间增长105万吨,相当于过去十年的产量,成为仅次于美国、苏联的第三大国。从中显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化学工业的高速发展及在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