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并列式

〔释义〕 不分主次,平行并列地组织材料来说明某一事物或事理的方式,叫并列式。

并列式与主次式、总分式有很大区别。主次式的特点是说明的内容有主要的,有次要的;总分式的特点是说明的内容分为总说部分和分说部分;并列式的特点是说明的内容一律平行并列,没有主次、总分、轻重、详略、大小之分,各部分间没有从属或交叉现象。

在运用并列式安排文章结构时,首先要透彻、全面地了解事物、事理,找出其内在的各种联系,找出互相平行的方面。其次,选择能使内容并列的角度进行说明,不可随意变换角度,使内容互相错杂,条理不清。

〔示例〕 庄季裕:《各地岁时风俗·鸡肋编》

余尝行役,元日至邓州顺阳县,家家闭户,无所得食。令仆叩门糴米,其家则叫怒,谓惊其家亲。卒不得,赖蔓青根有大数斤者,煮之甘软,遂以充肠。

宁州腊月八日,人家竞作白粥,于上以柿栗之类染以众色为花鸟像,更相送赠。

浙人七夕,虽小家亦市鹅鸭食物,聚饮门首,谓之“吃巧”。不庆冬至,惟重岁节。

澧州除夜,家家爆竹。每发声,即市人群儿环呼曰:“大塾”。如是达旦。其送节物,必以大竹两竿随之。广南则呼“万岁”。

尤可骇者,宁州城倚北山,遇上元节,于南山巅维一绳,下达其麓,以瓦缶盛薪火,贯以环索,自上坠下。遥望如大奔星,土人呼为“彗星灯”。

襄阳正月二十一日谓之“穿天节”,云交甫解佩之日。郡中移会汉水之滨,倾城自万山泛绿舟而下。妇女于滩中求小台石有孔可穿者,以色丝贯之,悬插于首,以为得子之祥。

湖北以五月望日谓之“大端午”,泛舟竞渡。逐村之人各为一舟,各雇一人凶悍者于船首执旗,身挂楮钱。或争驶殴击,有致死者,则此人甘斗杀之刑。故官司特加禁焉。

……

〔简析〕 这是一篇介绍各地节日、风俗的文章。上面这段文字,从不同地区、不同节日、不同风俗这个角度出发,选取了邓州顺阳元日、宁州腊月八日、浙人七夕、澧州除夜、宁州上元、襄阳“穿天节”、湖北“大端午”时的风俗习惯加以描述说明。其中每一自然段写一个地域、一个节日、一种风俗,各段之间不分主次和轻重,互不从属交叉,平行并列地展开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