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任何事物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并且具有一定的空间格局。所以,在介绍静止的实体,如建筑物、风景名胜、地理环境等时,多采用按着事物固有的空间形式来说明事物的方式,这种方式叫空间式。
运用空间式时,关键要写清楚空间位置,根据具体事物的特征和人们观察事物的自然习惯,按照上下左右、东西南北、远近、大小、内外、来去、局部与整体等方位顺序,依次介绍。
有些事物比较复杂,说清它的方位和局部很不容易。这时,我们就要先介绍一点,以此做为中心点,再按照一定顺序介绍其它。
〔示例〕 孙世恺:《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
我们在建筑师的陪同下,从天安门广场往西走,参观了人民大会堂。老远就看见镶嵌在正门顶上的国徽的闪闪金光。路上一层楼高的花岗石大台阶,迎面是十二根浅灰色的大理石门柱。门柱有25米高,柱身要四个人才能合抱过来。柱距采用我国柱廊的传统样式,明间宽,紧邻的两个次间较窄,再往两旁,各四个次间又较窄。这样高大而有力的柱廊,是建筑师们吸收了中外古今门柱造型的优点创造出来的。
迈进金黄色大铜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人民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建筑师站在这里,指着四周向我们概括地介绍了整个建筑的布局:朝西直入万人大礼堂;往北通宴会厅;向南穿过长长的廊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办公大楼。整个建筑就是由这三部分组成的。
……
〔简析〕 先由远及近地介绍了人民大会堂正门顶上的国徽、花岗石台阶、十二根浅灰色的大理石门柱,然后由外向内介绍金黄色大铜门、风门厅、衣帽厅,最后以中央大厅为中心点,按着西、北、南的顺序介绍整体建筑的三大部分:万人大礼堂、宴会厅、办公大楼。这样就清晰地勾勒出人民大会堂从外到内、从整体到局部的方位图,使人感到条理清晰,多而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