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读改法

文章写成后,多读几遍,最好是朗读几遍,发现毛病,加以修改的方法叫读改法。清代何绍基在《与汪菊士论诗》中说:“自家作诗,必须高声读之。理不足读不下去,气不盛读不下去,情不真读不下去,词不雅读不下去,起处无用意读不起来,篇终不混茫读不了结”。凡是读不下去、读不起来、读不了结的地方,必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加工修改。读改法是一种眼、口、手、脑并用,边看、边读、边记、边想、边改的方法。叶圣陶先生说:“声入心通”,足见读对分辨文章中的毛病大有好处。读得通畅、响亮、琅琅上口,“气”顺的地方,一般说语言文字上没什么毛病,反之,读不上口,别别扭扭,诘屈赘牙之处,必有问题。尤其是诗词、散文、剧本等文学体裁更讲究语言的音乐美,通过朗读进行修改,最为适宜。譬如李瑛在写《涅瓦河的怀念》一诗时,开头一节初稿为:

  苍茫里,披漫天飘飞的大雪,

  我来访问你,涅瓦河——

  听不见你的声音,

  看不见你的洪波。

后修改为:

  苍茫里,披漫天斜飞的大雪,

  我们来访问你,涅瓦河——

  听不见你的涛声,看不见你的洪波,

  光荣的、战斗的河,你在想些什么?

初稿的诗句,读起来明显感到第三、四两行内容并列,意思重复,音节也少,与第一、二句不协调,不匀称,作为一节诗收尾,显得单薄乏力。诗人将三、四两句并为一句,补写了第四句,将河拟人化了,提高了诗的思想境界。涅瓦河本来是“光荣的、战斗的河”,如今为什么沉默了?“你在想些什么”的发问中,不但表达了诗人与河(也就是指苏联人民)之间的亲切、关怀之情,也使读者感到这“光荣的、战斗的河”正孕育着更大的“洪波”。又将第一句的“飘飞”改成“斜飞”,突现了风雪之大;将第三旬的“声音”改成“涛声”,表现出河的特点。所有这些修改,都使形象更鲜明生动,诗句更和谐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富于节奏。

读改法是锤炼语言的好方法,郭沫若说:“自己写出的东西要读得上口,多读几遍,多改几遍,先朗诵给自己亲近的人听,不要急于求发表,这也是绝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