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隐喻

隐喻也叫暗喻,它的本体、喻体、比喻词也都出现,但是用“是”、“为”、“成为”等等比喻意义不明显的词来连接的。它的一般形式是:本体甲是喻体乙或喻体乙是本体甲。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为了形象地说明中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重大意义,使用了一个隐喻:“‘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主义。”因为射箭要有的放失才能射中目标,所以“中国革命”要由“马克思主义”去指导才能取得胜利,抽象的道理运用一个隐喻便具体化了,把高深的理论化为浅显的常识,这样读者便容易接受,这个隐喻用得自然,又生动贴切。

与明喻相比,隐喻的比喻词不具有很明显的比喻义,因此它更要求本体和喻体之间有较强的相似性,使人读后不觉得生硬,而应有自然而然之感。因此,隐喻的运用比明喻要求高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