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素材是指作者从客观现实生活中搜集起来,未经核查、加工、选择、提炼的原始材料。积累素材是公务文书写作的基础。只有积累了丰富翔实、全而生动的素材,思想才能挖掘得深刻,文章才能内容充实;如果不善子积累素材,写起文章就会捉襟见肘,困难重重,甚至“无米下锅”。在公务文书的写作实践中,积累素材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实际调查,即通过个别访问、开座谈会、实地观察等方式,发现和研究问题,搜集素材;另一种是公文调查,即从每天处理的大量公文中发现问题,把其中有研究和使用价值的材料积累起来。前一种积累的是第一手材料,后一种积累的是第二手材料,两种材料都可以作为库存,以备选用。
积累素材要“贪多务得,细大不捐”,要广取博收。这样,写作的时候,才有充分选择的余地。因此,不论是历史材料还是现实材料,正面材料还是反面材料,点上的材料还是面上的材料,与你研究的问题有直接关系的材料还是只有间接关系的材料,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还是典型意义不太强的材料,都要注意搜集。
积累素材要勤于动笔,把各种素材或摘录,或摘要,或摘编索引,把它们记载下来,并且经常检索这些材料,分析这些材料,从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积累素材的工作就像蜜蜂采蜜一样,既平凡,又艰苦,但很重要,这就要求文秘人员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提高理论和政策水平,不断提高敏锐性,做到手勤、眼勤、腿勤、嘴勤,广开思路,多方搜集。
〔示例〕 毛泽东:《关于情况的通报》(从略)
〔简析〕 公文来自客观实际,又回到现实工作中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在具体写作中,只有所依据和使用的材料是真实的、全面的、能够反映实际的,做出的判断才具有科学性,写出的公文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公文写作中了解实际,掌握情况,积累材料是其重要环节。
《关于情况的通报》是1948年3月25日毛泽东同志为中共中央写的对党内的通报,其目的在于让党内了解当前形势,从而夺取全国胜利。通报共有六部分内容,分别介绍了党内“左”的和右的表现以及我党与之斗争的情况;民主人士在敌我双方斗争中的现实表现和我党对之采取的策略;我敌双方的军事形势和对目前战略的分析。内容丰富、具体,材料全面、翔实,有很强的说服力。毛泽东同志之所以能够面对瞬息变化的形势和错综复杂的情况,做出清醒的判断和透辟的分析,并且在通报中把材料使用的如此精当,内容安排的如此条理,就是建立在大量掌握信息,全面了解情况基础之上的。正是因为积累了大量的真实、可靠的材料,才使通报有理有据,内容充实,分析精到,条理清晰,具有了很强的现实指导性。可见积累材料是公文写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