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准确理解和把握某一人物或事物的特征,不但要观察他或它本身,而且要观察他或它周围的人对他或它的反应,这种以某一中心人物或事物周围反应为观察对象的方法称为侧面观察法。任何人物或事物总要引起周围人对它这样那样的反应,这往往是对他或它的客观评价,侧面观察正是捕捉到这种客观评价,以便更有说服力地描绘和反映他或它的本质和规律。清代林嗣环的《口技》一文非常准确地观察到口技表演在观众中引起的反应: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鼾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昼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这里观察中心本应是口技表演,然而作者只看到屏障中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他维妙维肖地描摹口技的种种声音之后,更注意观察听众的反应:先是“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随后“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再后“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最后“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声音的变化牵动着听众举止神态的变化,而听众的情感起伏正是口技表演勾魂摄魄、引人入胜的真实反应。作者从观察听众的反应中突出了口技表演的逼真和绝妙。
运用侧面观察法必须先要明确了解和把握的中心人物或事物,然后观察其周围对他或它的反应,否则不明确中心,就会流于盲无目的观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