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直接采访,相应地就有间接采访。间接采访是指采访者不直接对被采访对象进行采访,而是对与被采访者有关的第三者进行采访。
间接采访也是采访的一个重要手段,有的时候,采访者不能参与目击(这是经常发生的事),而要得到写作材料,就不得不进行间接采访。
与直接采访所得材料相比,间接采访有两大优势:第一,间接采访的机会多。第三者可以有许多,而“当事者”只能有一个或几个,不会太多。间接采访可以采访很多不同的对象,而直接采访的被采访对象却是唯一的。第二,间接采访所得的材料多。因为间接采访的对象较多,所以所得材料较详细完整,可以让采访者多角度、多侧面地认识被采访对象。
穆青为采写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文,不但直接采访了吴吉昌本人,而且采访了他周围的许多人。特别是到北街大队深入采访,了解到“文化大革命”期间,吴吉昌被勒令劳改时,他眼看棉苗疯长,但只长棵,不挂桃,心急如火,却又不敢出面指导,于是,就在社员们休息时凑过去,自言自语地说:“后期管理跟不上啊!”一个中年妇女冲口说:“吴劳模,你给指点吧。”吴吉昌凄然一笑,摆摆手说:“好妹子,不敢再称劳模了。”那位女社员噙着眼泪回答:“老大哥,俺们心里有数……”这些生动的细节都是通过间接采访得到的,它大大丰富了对吴吉昌采访的内容。
有的时候,进行间接采访是采访者的唯一选择。艾丰在《新闻采访方论》中说:“关于科学技术新成果的报道,科技成果水平的鉴定,记者只有引用间接性材料——有关权威人士的评价,而决不应以记者直接观察代替科学的评价,因为有许多科技成果是不便于直接观察的,就是观察到了,记者也弄不懂的。不仅科学技术如此,有些带有特技性质的工作,也是这样。比如品茶,记者一般品不出茶叶的味道,但是,如果引用品茶专家的评价,就会更有权威,更能使读者信服。”
间接采访的确能够避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错误发生,但也不是说我们学习了间接采访的方法后,就不要直接采访了。事实上,这两种方法各有千秋,往往可以并用、互为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