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回眸一笑法

〔释义〕 小说写作中的一种前伏后应的情节技法。即在后文的关键处,似不经意实则有意地点明前文某一情节的意蕴或真相,使人物形象陡然增色,作品思想意义得到升华。如绝代佳人回眸一笑而百媚俱生一样,故名。

回眸一笑法和一般的前后呼应不完全相同,它不是某种事实的因果联系的一般揭示,而是对形象和情节本质的巧妙揭示和带有审美意义的提升。它和一般的悬念手法也不同,它的前置的情节或细节不一定像悬念那样引起读者的疑惑与焦虑,回眸一笑处也不一定有释悬环节的那种“震惊”效应;它只是在叙述中把表现人物精神面貌、事件思想意义的某些因素暂时掩饰起来,待事情将毕,读者注意正待转移之际,巧妙点明,使人认识豁然开朗,思想受到启迪。这是对人们认识规律和阅读鉴赏活动中探求欲或寻索心理的一种聪明的顺应。通过“回眸一笑”,不但认识得到提升,也获得一种审美的满足和愉悦。

〔示例〕 茹志鹃:《百合花》

写“我”与通讯员分头到老乡家里去为伤员借被子:

我们先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他向东,我往西,分头去动员。不一会,我已写了三张借条出去,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心里十分高兴,正准备送回去再来借时,看见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

“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的问。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的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的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刚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

〔简析〕 作品前面通过通讯员没借到被子和抱怨“死封建”的侧面点染,和“我”与他再去借时,“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一边听,一边不断向屋里瞅着”、“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等正面描写,令人感到年轻媳妇似乎比较落后,被子借得很勉强,很不情愿;但刚出门不远有人告诉他们事情的真相,遂使前面的情节和年轻媳妇的形象骤然焕发出光彩,如佳人回眸一笑,使人物和整个作品陡增十倍的美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