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犯”,指冒犯或冲突,在写作中特指后文出现了与前文相同或相似的事件和情节。特犯不犯,意谓小说中作者有意安排了与前面的事件或情节相同或相似的事件或情节,却能在这种类同的情节和事件中写出不同的风貌、情韵,刻画出不同的人物和不同的性格。“特犯”,着重指作者有意识地把不同的人物放在同一或相类的事件中来表现;“不犯”,指在这种表现过程中能显示出人物各自不同的特征或性格;也称“相避”。特犯不犯,也就是犯而能避,同中见异。
社会生活中难免出现雷同的事件,但由于各种条件的不同,特别是人物在对待和处理面对的事件的态度、手段等的不同,事件就会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人物会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小说中的“特犯不犯”法,是生活中这一现象的艺术反映。运用得好,能强化对人物的比照作用,由于人物是在类同的事件中表现,若能显示出同中之异,他们的性格就能鲜明地区别开来。运用“特犯不犯法”,关键是要注意“不犯”二字;略一疏忽,就容易出现众口一词,多人一面,塑造出一批没有个性特征的模式化的雷同人物。
〔示例〕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四回
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丸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可以就好了。”说毕,递与袭人。又问道:“这会子可好些?”宝玉一面道谢说:“好了。”又让坐。宝钗看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得急了,不觉得就红了脸,低下头来。……(宝钗)因笑道:“你们也不必怨这个,怨那个。据我想,到底宝兄弟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宝玉半梦半醒,都不在意,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惚惚听得有人悲戚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只见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宝玉)叹了一声,说道:“你又做什么跑来!虽说太阳落下去,那地上的余热未散,走两趟又要受了暑。……”此时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厉害。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简析〕 宝玉挨了打卧床不起,黛玉继宝钗之后来探望他,这在情节上不免是一种类似或重复,作者故意作这种安排,就是“特犯”;但二人到来,举止言谈,表情心绪大不相同,一个倒也温柔体贴,但出口便是一番充满正统观念的训诫;一个话语不多,而那轻轻的推,和哭肿的眼睛,满面的泪痕,与“你从此可都改了吧!”的哀求,写出多少爱恋和柔情。两人不但性格迥异,与宝玉的感情深度也大不相同。同中见异就是要在人物作同一件事情中写出做法的不同。因为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以上一段文字正体现了这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