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和“先时伏着法”相提连用,谓如在一年前播下种子一样,为后边的某些情节预先早早埋设下伏笔。在中长篇小说中这种伏笔可以埋设得较远,故称“隔年下种”;是小说等叙事性作品常用的结构和表现技法。“隔年下种”由金圣叹提出,他在《水浒传》全本第三回夹批中说:“先放此一句,可谓隔年下种,来岁收粮,岂小笔所能?”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则说:“《三国》一书,有隔年下种,先时伏着之法。”他举例说:“如西蜀刘璋乃刘焉之子,而首卷叙刘备先叙刘焉,早为取西川伏下一笔。又如玄德破黄巾时,并叙曹操带叙董卓,早为董卓乱国、曹操专权伏下一笔。……司马篡魏在一百十九回,而曹操梦马之兆早于五十七回中伏下一笔。”均指一个人物出现,一件事情发生,很早就有伏笔。这种伏笔的作用,主要在于体现事情的来龙去脉,使得情节前后呼应,合情合理。高明的“隔年下种”要使读者觉察不出来。林纾说:“伏笔苟使人知,亦不称妙。无意阅过,当是闲笔,后经点眼,才知是有用者”(《春觉斋论文·用伏笔》)。“下种”即设伏之法,或通过叙事,或通过写景,或通过人物语言、对话,为遮人耳目,往往声东击西。比如,明明一口枯井下文有故事,作者偏偏去描写枯井旁边的花树,转移读者视线,使之误以为那些花树在后文有什么故事,借以强化读者的意外感和好奇心理。有“下种”就要有“收获”,有伏笔就要有应笔,前伏后应,方显出作品结构的谨严和作者构思的绵密,切忌有“伏”无“应”,或有“应”无“伏”两种疏忽和偏颇。
〔示例〕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回
写鲁智深受五台山智真禅师之荐到汴京来投智清禅师,有这样一段叙述:
清长老唤集两班许多职事僧人,尽到方丈,乃言:“汝等众僧在此,你看我师兄智真禅师好没分晓。这个来的僧人,原来是经略府军官,为因打死了人,落发为僧。二次在彼闹了僧堂,因此难着他。你那里要他不得,却推来与我。待要不收留他,师兄如此千万嘱咐,不可推故;待要着他在这里,倘或乱了清规,如何使得?”……不多时……智深到方丈里。清长老道:“你既是我师兄真大师荐将来我这中挂搭,做个职事人员,我这敝寺有个大菜园,在酸枣门外岳庙间壁,你可去那里住持管领。每日教种地人纳十担菜蔬,余者都属你用度。”……
〔简析〕 一段既有抱怨牢骚,又不得不遵命行事的话,全看不出有什么蹊跷。既要收留,就得安排事做;既怕闹事,就只好安排在寺外场所;新来乍到不识方位,就引出岳庙作标志,如此而已。但这“岳庙间壁”四字,看似闲文,却是伏笔:只因菜园在岳庙间壁,所以才有林冲陪娘子上庙时看到智深武艺和二人结拜;以及高衙内欺辱林冲娘子时智深赶到大打出手等一系列情节。“岳庙间壁”四字在对话中轻轻带过,不著形迹;但有了它,后文才有着落,结构才无懈可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