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掐头去尾法

〔释义〕 在小说写作中,针对人们叙述或了解一件事,总是贪图详细、完整、全面的常规思维和平庸心理,勇于将可有可无的、赘疣式的开头和结尾删掉,使作品变得更简捷、精炼和富于含蕴。这种情节安排法就称为掐头去尾法,是情节安排的重要技法之一。

“掐头去尾”的提法出自契诃夫。他说:“依我看来,写完小说,应当把开头和结尾删掉。在这类地方,我们小说家最容易说假话。”(《给阿·谢苏沃波的信》)他甚至主张,对一个初学写作的作者,可以把自己的作品折成两半,把头一半撕掉,把后一半的开头稍稍的动一下,那篇小说照样可以看得懂。

掐头去尾法,可以使作品精炼含蓄。任何小说都是生活的集中概括的反映,短篇小说尤其如此。它只能是生活的一种精采的“截取”,反映的只能是生活的一个“断面”,不可能也投必要向前追本溯源,向后无限延伸。生活本身是连续的无限的历史过程,小说只是取其一段甚至一点。开头“不必上承他事”,结尾也“不必有他事继其后”。“掐头去尾”法,能使开头开门见山,落笔入题;结尾含蕴不尽留有余韵。但也要视具体内容和表达需要而定,不可不问青红皂白,凡写一篇作品都把开头结尾删掉。

〔示例〕 (俄)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在托尔斯泰创作《安娜·卡列尼娜》最紧张的时候,有一次,他的十岁儿子谢辽莎给托尔斯泰的姑妈朗诵普希金的小说,听着听着,老人支持不住就打起盹来,朗诵中断了,书按原样开着摆在桌子上。这时,托尔斯泰走进来,拿起书,刚念完第一句:“客人们纷纷来到别墅……”就赞不绝口地说:“写作就应当是这个样子;普希金是我们的老师……要是换个别人,就会先把客人和房子描绘一番,而普希金却开门见山。”于是,他像得到天启一样,立刻跑回去修改了《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奥布浪斯基家里,一切都混乱了……”

〔简析〕 “要是换个别人,就会先把客人和房子描绘一番”。这正是许多作者在创作中的通病;普希金开门见山,从最关键的地方写起,反而显得干净利落,下笔入题,一下子就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和兴趣。结尾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结尾能留点缺憾,留点悬念,留点想象思索空间,就可节省笔墨,使作品干净利落,也会使作品余味无穷,给读者留下再创作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