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在散文写作中,作者为了强调某种思想,某种感情,或某个意思,用一定的典型事例加以铺垫,从而使那种思想、感情或意思显得厚重、突出,这种表达技巧即是加厚法。加厚法是一种特殊的类比和例证,它能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或意思得到加强,从而造成突出的印象,强化表达效果。不过,加厚的内容必须是表达的需要,而且要整体协调。
〔示例〕 (明)归有光:《吴山图记》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造迹。若虎邱、剑池,及天平、南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官也,固宜;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倦倦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玩展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简析〕 这篇散文是记吴山图的来历,落笔却在赞颂魏用晦之对吴地的有情。魏对吴地有惠爱,民则绘吴山图以为赠。“图”把二者之间的“情”联系在一起。吴山图成为魏对吴有“情”、民对魏也有“情”的象征。写“图”的来历,就是为写二者之“情”。作者为了强调魏用晦对吴地之有情值得赞颂,先以韩愈之对黄州有情受到苏轼的钦敬作为铺垫,从而加重了对魏的赞扬之情,使这种赞扬更突出,更鲜明,更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