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误会,指错误地领会对方的意思。误会法,则是写作中以人物对某一事实的真相作出与之相反或毫不相干的错误判断为情节基础来安排冲突,塑造人物,反映生活,表现主题的一种技法。误会法的实质,是要使人(书中人物或读者)将事实上的一条因果链错误地想象或判断为另一条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因果链,它们的互相“干涉”、“抵触”构成矛盾纠葛,形成突转或悬念,产生引人入胜和震慑人心的艺术效果。构成误会,从起因上分,有两类,一是外在因素引起的误会,即由第三者蓄谋策划或挑拨离间所引起的;一是内在因素引起的误会,即由双方或一方的某种行为或心理所导致的。从性质上分,误会有悲剧性的,即因误会而造成人物关系的恶化,以致产生了恶果;又有喜剧性的,即误会解除,导致圆满结局。从误会的构成分,有对事实性质的误会,有对人物间关系的误会,从误会的方面分,有单方面的误会,亦有双方互相误会,等等。
误会以背离事实上的真实性、合理性为前提,但误会本身的产生、发展又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这就是人的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的矛盾。作品中的误会法是对生活中这一现象更集中、更强烈、更典型化的反映。运用误会法有时可把误会的底牌交给读者,让读者带着清醒的认识观看人物因误会形成的矛盾冲突;亦可使读者和人物同时产生误会,直至误会解除或导致某种结局后才恍然大悟;也可使读者陷入迷津,产生疑团,在“误”与“不误”之间徘徊。三种情况都能产生悬念效应,使读者获得审美满足。
运用误会法既要新颖、巧妙,又要合情合理,把误会的条件写足,使之具备必要的说服力。另外,使用误会法要为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不宜只为制造噱头而随意拼凑。
〔示例〕 (法)亨·特罗亚:《最好的顾客》
写孤老人巴罗丹在厄泰尔普太太的花圈铺里买了一大堆花圈:在给各种亲戚关系的男性亲戚的花圈中每一种买了一个。这件事引起了厄泰尔普太太的怀疑,最后认定巴罗丹是要在近几天把家中的男性逐个干掉,或者一次灭绝。于是她便开始了对巴罗丹的追踪和调查。最后弄清了真相:原来巴罗丹老人在世上没有亲人,为宽解自己的孤寂,避免死后穿街而过的灵车没有一个花圈、没有一束鲜花的悲惨结局,他在想象中给自己造出一大群亲戚来,他们买了表示同他的各种关系的花圈送他,并为失去他而感到痛苦,他希望在这种假造的同情中,心理上得到安慰……误会解除了,厄泰尔普太太邀请巴罗丹到家作客,并在他死后,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仪。
〔简析〕 小说的基本情节由一场误会构成,随着误会解除,真相大白,作品人物的性格、巴罗丹的凄苦心境和对人间温暖的追求,厄泰尔普的精明、善良、富于同情心,以及作品的主题: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老年人晚景的凄凉等都得到有力的揭示。误会的设置大胆、奇特而又合情合理,误会的解除造成情节的突转,形成对读者感情的有力冲击,令人感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