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指在小说中设置足以引起读者疑虑、关注、期待等紧张心理的细节、场景或情节,以强化矛盾冲突,增强作品对读者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艺术技法。悬念的设置,一般是在作品的某一部位揭示出某种矛盾或危机的起点或端倪,然后又将其悬置起来,故意在读者心中造成疑念,引起猜测、焦虑、关切、期待的心理情绪;然后随着情节的发展,或自然而然,或出人意外地将悬念解开,有的则要由读者去继续揣测设想。这是叙事性作品常用的情节技法之一。
悬念根据维系的时间长度,分为总悬念和分悬念。前者指出现于作品开端,贯穿全篇始终的悬念;后者指在作品某一局部出现的悬念。根据保密程度,悬念又分三种:一是守密性悬念,即对读者保守秘密,把情节结局、人物命运全部隐藏起来的悬念;二是透露性悬念,即只给读者透露一点端倪,使其对故事结局和人物命运有一点朦胧的预感的悬念;三是全显性悬念,即不对读者守密,一开始就交待人物命运、关系和故事结局,使读者怀着焦灼、关切心情注视故事进程的悬念。悬念就其部位来分,有在开头,有在中间,有在结尾。结尾设置悬念,往往其结局要由读者自己去解开。
悬念的造成,或由一种预示,或由一种选择,或由一种反常,或由一种疑窦,或由一种危局,或由一种误会,或由一种冤屈;其形成或通过人物行为,或通过人物语言,或通过场景描写,或通过人物关系。一个主要悬念设置之后,一般都要在主要悬念弧上安排一系列次要悬念以及使用穿插、拖延、铺垫等来维持这种悬念对读者的兴味导向和吸引力,使读者由此获得持续而强烈的艺术享受或审美快感。故有人称悬念为“紧张的悬置”,“聪明的逗引”,一把悬在读者头上的“戴摩克里斯之剑”。这说明悬念具有引人入胜的特殊美感效应。但悬念的设置要自然合理,不着痕迹;并适时解开悬念——既不能过于匆忙、简单,又不能过于拖延;两者都会影响其艺术效应的发挥,引起读者的反感。
〔示例〕 何为:《第二次考试》
写声乐系考生陈伊玲,初试成绩优异,音色美丽、音域宽广,令人赞叹,表现出杰出的才华。而复试时却使人大失所望。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苏教授经过实际调查才弄清了真相。原来在复试头一天,陈伊玲参加了一场救灾活动,整夜未睡,影响了嗓子。苏教授十分感动,最后破格录取了她。
〔简析〕 陈伊玲初试十分出色,复试却令人失望。这是怎么回事?小说一开头便设置了悬念。接着是考试委员会的不同意见。苏教授的亲自走访,使主悬念弧上又有小悬念,而且使主悬念得以“拖延”,从而持续地吊着读者的味口,延长着情节的兴味线,直至真相大白,悬念才冰释。这就使故事波澜起伏,人物性格得到突现,主题得以强化,读者读之也兴味盎然。